新时期大学寝室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深层解读

时间:2022-10-24 08:34:51

新时期大学寝室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深层解读

摘 要:本文从微观的视角选择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并从其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以达到更好地从大学生寝室这一校园教育教学的最小点的研究出发,探讨大学寝室文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寝室文化 现状

文化是历史上涵义最丰富、解释最多的概念之一。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1.Kroeber)和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将一八七一年到一九五一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总结了一百六十四种之多。本文将文化分为四个层面:物质层面,即经过改造了的自然存在物;制度层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规范化了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制度、体制和方式;行为层面,体现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精神层面,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风尚、思维方式等。笔者认为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在大学寝室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以大学生为能动主体,通过共同生活和学习,在寝室生活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组合,表现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抽取

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另外笔者走访了武汉市及其周边的高校,对于这些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由于条件限制,根据所调查的高校的实际情况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首先,在招收本科生的31个院系中抽取15个院系;被抽中的院系中尽量保持男女比例1:1的原则抽取5个寝室的成员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0份,回收率为91.4%,其中有效问卷297份,有效回收率为84.9。另外,笔者还对在学校寝室文化节上获得“校优秀寝室”的寝室成员进行了个别访谈。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后,利用SPSS11.5进行了数据清理并且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精神文化层面

寝室精神文化是大学寝室文化中的深层文化,它渗透在寝室一切活动之中,主导着寝室的物质文化和制度寝室文化,是寝室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它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整个寝室文化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将寝室的精神文化具体化为寝室成员对寝室精神文化进行自我评价的5项指标,具体指标见下表。

由于存在缺省值,所以变量的总数没有达到297人

根据表中的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太同意、很不同意四个选项分别赋以4分、3分、2分、1分。由于说不清这一选项所占的比例很小,为了方便计算,将该项处理为缺省值,并没有纳入赋值计算的范围。然后把4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分范围为5-20分。得分越高代表所调查大学生对寝室精神文化的的自我评价越高。经过计算得出众数为20,均值是16.25(S=3.184)。可见所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在对寝室精神文化比较认同。

笔者进一步对寝室精神文化的现状作相关分析,性别、有电脑后跟室友关系的变化、与室友讨论学习问题的情况、与室友产生矛盾后的处理方式、与室友之间的关系、对宿舍管理员的满意程度以及在寝室里是否有孤独感的情况成为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在室友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对寝室精神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2.寝室制度文化

(1)寝室分配制度

寝室成员的组成中,84.5%来自相同院系,相同专业,7.7%来自相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仅占7.1%。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院系为了方便管理均采取了以院系以及专业为单位,统一分配住宿的方式。对于统一安全住宿的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25.9%的大学生认为有好的影响,57.2%的大学生认为好坏参半,2.4%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统一分配住宿的方式的总体评价有好有坏,认同情况一般。

(2) 寝室管理制度

在笔者所调查的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宿舍管理员都是中老年人,54.5%的大学生选择了满意与比较满意,其余的45.5%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不满意跟无所谓。对于宿舍管理员应该具备的职能,本次调查也有所体现。

由表3-2可以看出,对于维持宿舍秩序与负责信息传递工作,八成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与比较同意。对于充当学生生活顾问,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组织宿舍楼层的联谊活动这三项职能持非常同意与比较同意的比例也在六成左右。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宿舍管理员应具备的职能的需求是多样的。

3.寝室行为文化

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寝室成员的行为受到内在寝室文化的这一外在结构的影响,但是寝室成员本身作为行动者拥有很强的能动性,寝室成员在行动时也制造并再制造寝室成员所在的结构。

(1)网络行为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现象,逐渐成为大学寝室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除了睡觉以外,29.7%的被调查者最主要的放松方式是一个人玩电脑,仅低于与室友聊天的比例。仅8.1%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有了电脑以后与室友之间的交流会变多,31.5%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有了电脑以后与室友之间的交流会变少,43.4%认为没有什么变化。电脑成为影响寝室成员交流的因素。

(2)学习行为

寝室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在本次调查中55.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寝室的学风学气对自己的影响很大、30.7%认为影响较大,两项的累积百分比达到85.8%。这说明寝室的学风对大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调查中79.5%的大学生会与室友探讨学习问题。这表明在寝室这个小群体里,室友间学术交流的状况良好。3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使用电脑用于学习,但相比48.5%、36.0%的比例用于浏览网页、看电影要低。以上数据说明寝室并不是主要的学习场所。

(3)人际交往行为

被调查者在寝室最主要的放松方式36.5%选择跟室友聊天,是除了睡觉以外所占比重最高的。与室友出现矛盾时,有197人选择会与室友主动沟通,占66.3%;对寝室关系的评价中,153人选择融洽,99人选择较好,两者中占总数的85.5%。这说明所调查的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能跟室友相处较为融洽。本次调查中显示有31.4的大学生在寝室感到孤独感,大学寝室文化中弥散着灰色情绪。

4.寝室物质文化

本次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寝室文化对心情、休息、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与影响较大的比例,分别占到了70.6%、80.0%、63.1%、69.9%,大学寝室物质文化对大学生影响较大。

本次所调查中89.6%的学生居住于与教学区相分离的学生公寓中。84.2%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在寝室里拥有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以上的数据说明,大学生大部分居住于学生公寓之中,能够有自我空间,对寝室居住条件的有中等的满意程度。由于居住区跟教学区分离,寝室周围的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齐全,形成了与教学区相分离的学生社区。寝室物质设施,如热水器、电视机、厨房、楼层活动室依然是空白地带。

四、基于调查的小结与思考:科学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大学寝室文化

4.1 从寝室人际关系层面对大学寝室文化建设的探讨

寝室成员组成的群体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依然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与复杂性。齐美尔认为大群体由于复杂的分工和交换需要正规的制度与法律来维持群体的正常运转,而寝室通常作为四人群体,在近距离的人际交往中结成的非正式性规范较正式规范对寝室成员的影响更大。在个案访谈中,笔者发现在学校寝室文化大赛中优秀寝室的成员往往有着更强的寝室认同感。前文调查的情况来看,寝室内部人际关系本身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高校一方面需要重视以及开展心理讲座,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高通过组织寝室文化节以及各类适合寝室集体参与活动,培养集体与团队合作意识;另外在管理意识的转变、管理人员的配置、管理模式的转变上都需要配套的转变。

4.2 从社区社会生态层面对大学寝室文化建设的探讨

社区这个社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和安排。第一个层面,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公共区域,在确立它的公共管理机构之前,必须首先确立一个公共选择程序,即以民主的方式确立人选。美国各高校学生宿舍都有AD(学生助理领班)、RA(学生助理)和AEC(学习协调员),先自愿报名,再进行面试。这些学生职员一般都采用透明公开公平的招聘的方法。第二个层面,提高宿舍管理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寝室管理员的职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戴维斯分校宿舍部部长是一位硕士毕业生,副部长是心理学博士、4名部长助理都是硕士毕业生。第三个层面,建立健全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委员会。宾夕法尼亚大学每栋楼所组建的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选出学生楼长、层长共同管理宿舍。第四个层面,建设多元化的住宿模式。我国高校普遍的住宿模式是以院系以及专业为单位,按年级统一住宿模式。耶鲁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住宿学院制”,院系的壁垒被打破,住宿学院是学生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学院齐备的管理、服务人员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有利于对学生开展除了专业知识教学之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拓展。总之社区化生态系统中高校面临着开阔的管理创新空间。不管怎样,至少有一点是能肯定的:即传统的、行政意味很浓的学生工作机制必定会从这个领域退出。

4.3 从网络化背景下对大学寝室文化建设的探讨

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对传统的大学寝室文化建设造成了冲击。首先在对传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上,新的互动平台使得寝室小群体成为可替代的选择,从而削弱了影响力。在本次调查中,31.5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有了电脑以后与室友之间的交流会变少。如果缺乏良好的引导,室友间冷漠、日渐疏远的寝室人际互动便会使网络化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其次在对寝室文化管理的挑战上。从社区公共管理的组织机构来看,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网路的中介作为管理者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层次,大大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等级,呈现出扁平化特征,学生摆脱了“被管理者”的角色,拥有了平等对话的权利。在网络化的背景下,学校由于失去对话语权的控制,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高校的功能转向依然不能忽视对寝室文化的规范与引导,即职能上应由“划船”转为“掌舵”。高校可以在明确自身工作范围的前提下,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等对学生沉迷网络、忽视寝室人际交往的现象加以疏导。另外在网络管理上,可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运作,最后高校可以重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比如开设学生公寓网站,就是一项创新的举措。

五、结语:建设“以人为本”的大学寝室文化

我国的高校沿袭了西方大学功能分区的思想,也确实在后勤社会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本文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在办学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对简单模仿西式大学单一功能集中住宿形式弊端的探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物业管理公司都应该提高对寝室文化建设的认识,都要清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是大学生,从关心和爱护学生这一基本点出发,树立育人意识。从学生寝室楼的选址、设计到兴建以及各种设施的配置,再到入住后的服务管理,要将寝室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加以研究和改进。

注释:

① 若不进行严格的区分,吉登斯所关注的结构也跟本文所讨论的文化有很强的一致性,本文没有将两者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1]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李向东.构建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的寝室文化模式[J].经济师,2007,(10).

[4]董文茂.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寝室文化与德育工作[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5]张阳军.高校学生社区社会生态及其特征分析[J].江苏高教,2006,(5).

上一篇: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析美国华裔散居者对“家园”的想象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