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等县壮族民歌田野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4 07:55:45

广西天等县壮族民歌田野调查研究

摘 要: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自刘三姐以后壮族拥有千年的歌唱传统,民歌文化作为壮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壮民族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基因。由于天等县壮族人民多居住于山间环绕的地区,使得交通不便,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变得相对困难,正是这天然的屏障使得壮族民歌文化保持了自身的原生性。

关键词:壮族民歌;田野调查;音乐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63-02

一、地理位置、民俗

(一)地理位置

天等县位于桂西南,地处左右江分流地带,介于北纬22°51'~23°22',东经106°45'~107°23'之间,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东接隆安、平果县,南邻大新县,西接靖西县,西北靠德保县,北界田东县。县城天等镇直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25千米,西南部县界距中越边境最近处约9Km。全县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南高、东北低。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3千米。

(二)歌圩民俗

歌圩在壮语中称之为“旦圩”。广西素有“歌的海洋”之美称,几乎人人都可以哼上几句家乡的山歌。天等县作为壮族的聚居地之一,每年春秋季节,各地都有惯例在特定的场合闹歌圩。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向都镇的霜降节;把荷乡的三月三歌节;上映乡的叫列歌坡;宁干、大隆三月三歌节;小山、江岸、龙录、安康、稻香等也有分布。歌圩作为壮族男女主要的交流场所,每次的歌圩节都会吸引大量的群众来参与,青年男女作为主力当然是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有一组关于爱情的叙事长歌就是反映壮族男女谈情说爱的内容。这组情歌主要分为:初识、诘问、赞慕、初恋、相思、结婚、送郎、思别、苦情。这组情歌总计万字以上,可谓是三天三夜都唱不完。除了反映爱情的歌曲,其他的还有反映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歌颂劳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诉苦的,反映社会习俗的等等。

二、天等壮族民歌音乐调查问题

调查问题一:天等壮族民歌音乐艺术形态

(一)调式音列

天等壮族民歌中,所用的调式体系整体上是五声体系,但并非全部是完整的五声音列,只有少数是用完整的五声音列。

1、四声音列

(1)由小三度、大二度和大二度音程关系组成的四声四音列

音列为6 1 2 3,宫音明确,旋律进行时围绕羽音上行环绕,商音在下声部装饰整曲的旋律,总体来说,它具有很明显的羽调式色彩。

(2)由大二度、小三度、和大二度音程关系组成的四声四音列

音列为5 6 1 2,羽音一直处于被强调的位置,宫音与商音作为支撑音来加强羽音的重要性,一般句末反复强调了主音羽以后,最后落在徵音上,从而造成了色彩上的变化。就总体听觉上给人是羽调式的色彩。

(3)由大二度、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关系组成的四声四音列

音列应为1 2 3 5,宫音和角音出现的次数较多,旋律在进行时倾向于宫音,而角音下行至宫音的大三度进行反复出现,常以宫音结束,故而在突出宫音的主音地位时,强调了此类歌曲的宫调式色彩。

2、五声性调式

五声性调式在天等壮族民歌中出现的较少,而宫—商—角—徵—羽全部出现的民歌就只有一首,还有一种五声音阶调式则是缺少商音,而加入变宫。

3、五声性六声调式

音列为5 6 7 1 2 3,羽音和角音仍处于骨干音的地位,羽——角上下行五度的进行反复出现,角音在全曲中起到支撑羽音的作用,更加突出了羽的主音地位,在强调了调式主音的同时,更加显示了歌曲的羽调式色彩。

(二)基本旋法

在天等壮族民歌中,旋律在横向进行时以同度、大二度、小三度的平稳级进和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大六度的跳进相结合。一种情况是,旋律的进行级进的音程关系占主导地位,而跳进音程则在其中较少运用,主要以同度、大二度、小三度的平稳进行为主。另一种情况则是以跳进音程为主,旋律的部分地方偶尔夹杂着平稳的级进音程,主要以纯四度和纯五度的上下行跳进为主,而同度、大二和小三度则偶尔穿插其中。

(三)装饰润腔

天等壮族民歌的旋律装饰以“润腔”是常见的一种为了装点旋律,增加歌曲的圆润和柔美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润腔的主要功能则是为了突出表现演唱者的感情抒发,以及体现整个旋律横向发展的柔美与韵味。天等壮族民歌的装饰润腔包括:倚音、滑音两种形式。

1、倚音

倚音的使用对于整个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在歌曲的色彩表现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下例:

2、滑音

包括上滑音、定位滑音、下滑音三种

(1)上滑音:

(2)带有后倚音的下滑音(定位滑音):

(3)下滑音:

(四)旋律发展手法

天等壮族民歌在经历了千年的传承之后,旋律的发展手法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在天等壮族民歌中最常见的则是变化重复和对比两种手法。

变化重复的歌曲一般都是句尾的重复,这种变化发展是在一个主导乐思的进行中,以一种“换头”的形式对主导乐思进行变化重复,而在结尾处则是保持一致。如下例:

对比的发张手法是为了适应感彩的需要而采取的对旋律的主导乐思进行的一种展开。天等壮族民歌的对比往往表现在节奏之上,一般是歌曲的上半句主导乐思的节奏较为紧凑,而下半句的节奏往往变的宽松,这样的变化使得我们在听觉上会产生一种由紧张急促到舒缓平和的感觉。如下例:

调查问题二:歌手的生活现状

在灿烂的壮族民歌文化传承变迁中,是默默无闻的歌唱者为我们代代相传,保留了民歌文化,我们习惯于把他们称之为民间歌手,天等壮族民歌之所以能保留其原生性,是跟本地区大量民间歌手通过对民歌的口传心授分不开的。在天等县,民间歌手即是农民又兼做歌手,平时他们除去农忙时间以外,大部分的民间歌手以打工或者经商为生,只有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候他们才去歌唱。

对于歌唱,民间歌手感觉自己很有优越感,因为歌手众多,能唱好的不多。我在采访歌手言经录了解到,他说自己以前跟谁着父亲学歌唱觉得没有多大的用处,而当自己成为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时才明白会歌唱是多么的重要,壮族自古就有依歌传情的习俗,所以自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娶到了老婆。由于民间歌手在广大的城市没有发展空间,他们不像我们说熟知的通俗歌曲的艺人,他们的生活来源靠的是广大的乡土社会。第一,是靠自己务农或者经商;第二,政府组织的山歌比赛所发放的奖金。

在我所采访的几位民间歌手,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他们的心中,由于环境的相对落后,使得他们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以前只能靠种田为生。言经录告诉我:“由于现在交通灯各方面相对发达了,有些民间歌手还靠经商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像他的徒弟黎国光就是这么一位歌手,他平时在家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闲时就会跟我来学唱山歌。”

三、对于壮族民歌的保护

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也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民歌的原始以歌传情的功能,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尤其是青年人在选择配偶时,已不在是以对唱山歌的方式相处,再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壮族山歌出现了危机。但是,我们应该也能看到,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大环境下,只要有壮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山歌还是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的,而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做好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并创新发展,使山歌适应时代,与时代同歌同步。而天等县每年一届的“指天椒节”则是为民间歌手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不在以单纯的情歌作为演唱的内容,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他们的内容涉及改革开放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为天等指天椒节即兴编唱的歌词等等众多的改变都使得壮族民歌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又保留了其艺术特色的原生性,更有利的推动了壮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而组织者也会通过此活动来奖励那些出类拔萃的山歌手,这样一是使民歌得以广泛的传播,二是提高了民间歌手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他们能用一技之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上一篇:浅析唐代陶瓷的鱼纹装饰 下一篇:巫风,楚文化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