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末伦”的起源

时间:2022-03-28 10:39:31

[摘 要]“末伦”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它主要流传于广西的靖西、德保大部分乡镇及与之相邻县城的交界地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靖西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壮族末伦的起源并非是单一的说法,而是在巫调说、秀才说、山歌说、木偶戏说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说。

[关键词]壮族“末伦” 流布区域 起源 综合说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56-02

“末伦”是广西壮族曲艺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曾经多次在全国曲艺展演中创造过辉煌,也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由于受到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壮族末伦面临着濒危的境地。拯救民族文化,寻求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成为当今人们的职责。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提高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既要加强对壮族末伦的调查和研究,寻求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拯救壮族末伦于危难之中,又要将其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使其发扬光大。

一、广西壮族末伦的流布区域

壮族末伦主要流传于广西的靖西、德保及与之相邻的那坡、大新、天等、龙州的交界地区。末伦大体上可分为靖西的上甲末伦和下甲末伦,德保的北路末伦和南路末伦四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靖西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

(一)靖西基本概况及末伦分布乡镇

靖西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南与越南高平省接壤,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千米,辖8个镇16个乡,总人口60.32万人(2007年),居住着壮、汉、苗、回、满、侗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64%,为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靖西县境大多处于北回归线南侧,属季风气候区,山水秀美,素有“小桂林”之称。[1]

笔者在实地田野调查时走访了靖西多个乡镇,询问了当地乡镇文化站站长、壮剧团成员以及村民。据调查发现,并不是靖西的8镇16乡都有壮族末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壮族末伦只存在于以靖西县城为中心的周边的新靖镇、渠洋镇、化侗镇、新圩乡、武平乡、芭蒙乡、大甲乡、魁圩乡、安宁乡、同德乡这3镇8乡。这些乡镇都距离靖西县城较近,稍远一些的就是位于靖西县和那坡县、德保县的交界处乡镇。

(二)德保基本概况及末伦分布乡镇

德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东连天等县、田东县,西南接靖西县,北邻田阳县、百色市,总面积为2575.03平方公里。德保全县管辖城关、都安等12个乡(镇)185个村(社区)委会,总人口36万人,壮族人口35万,占总人口的97.69%。

德保秦属象郡,晋属兴古郡,唐为废冻州,宋建镇安峒,元为镇安路,明为镇安土府。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土归流,为镇安府。清乾隆四年(1739年)设天保县(附廓县)。民国元年(1912年)置府废县。次年,废府复置天保县。1935年从天保、靖西、恩阳三县拨出交界边乡设立敬德县。1951年8月敬德、天保合并为德保县,县治在原天保县城。[2]

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稻作风俗有开耕、播种、祭青苗、洗剪具等。婚俗中有答歌为婚,结婚中有订婚礼、结婚、包办婚礼,还有分姓、送种子、哭嫁、拜别父母、赏新娘、三朝回门认新等习俗。生育风俗中有安神、求花、满月、百日、盘花扣销、挂彩等习俗。节日庆贺习俗有除夕、元宵、拜土地公、扫墓、端午、牛魂、中元、中秋、霜降、送灶王等。唱山歌、对歌习俗多在歌圩节,全县共有小孩、青年、老人歌圩节29个,是广西歌圩最多的县份之一。从正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六日,各地有间隔地举办斗歌、情歌等会唱和赛歌,还有自由对唱等。

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相当活跃,民间的戏曲更是丰富多彩,流传于本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

笔者实地调查了德保的11个乡镇,发现壮族末伦在德保的覆盖面积也不是完全的,其中德保城关镇、都安乡、马隘镇、那甲乡、足荣镇、燕桐乡、巴头乡、敬德镇8个乡镇的壮剧团中都有部分演员会唱几首末伦名曲,其余的隆桑镇、龙光乡和东凌乡的壮剧团演出时都没有末伦,没有演员、艺人会演唱壮族末伦,乡镇村民也很少有人了解末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广西壮族末伦起源的几种说法

“末伦”是壮语“moaelaenz”的汉字记音,又名“莫伦”、“巫伦”,是从古时巫调中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叙事形式,是壮族民间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末”即壮语“巫”之谐音,“伦”用壮语解释为“叙述,论说”之意,“末伦”即用巫调来叙说,“伦”还有“滚动”的意思,即不间断地接连演唱下去。

通过在靖西县、德保县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关于壮族末伦起源的说法不一,现将调查到的有关壮族末伦起源的说法分别总结如下。

(一)巫调说

末伦起源于巫调的说法,来自德保县文艺队苏朝甫先生。2011年4月7日,据苏朝甫先生回忆,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中国广西和越南北部。晚唐李商隐在其《异俗》一诗中提到过“家多事越巫”,其中的“越”指的就是古时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也包括壮族在内。[3]据壮族的古籍记载:“越(粤)俗尚巫鬼。”当时在德保和靖西已经流行由巫婆作法事来进行祈福消灾,巫术礼仪及巫婆所唱的巫调被大众所喜爱,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后,成为当今的末伦唱调。如今末伦唱调分为生末(生巫调)和熟末(熟巫调)两种,生末具有业余性的特点,是群众演唱的用于自娱自乐的巫调;熟末是由专业的巫婆所演唱的用来祈福消灾的巫术礼仪。

(二)秀才说

“秀才说”来自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叹唱末伦的老艺人赵培特。2011年7月9日,据赵培特介绍说,在宋末元初,旧州街上有两名秀才,一个家境富裕,但是好吃懒做,贪玩不爱学习,头脑笨拙;另外一个家境贫寒,但却勤劳刻苦,聪明好学,满腹文章。两位秀才同时北上赴靖江府(今桂林市)参加省试,结果穷秀才名落孙山,富秀才用钱财买通了考官因而榜上有名。穷秀才返回乡里后,悲痛欲绝,站在村口彻夜叹唱自己的家境贫寒,怀才不遇,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之后,人们觉得穷秀才所演唱的调子很适合穷人们诉说苦情,叹唱遭遇,所以这种调子被贫苦的劳动人民所喜爱,很快在靖西县和周边的县城农村传开了。人们就把穷秀才叹唱的这种曲调叫做末伦。

(三)山歌说

除了前两种说法,末伦也有起源于山歌的说法。靖西县前文化馆副馆长蒙秀峰老师认为,末伦起源于安德和那坡的山歌。在安德(今靖西)和那坡,山歌叫做“伦”,壮话称为“西伦”(seilun),而靖西的下甲山歌叫做“西”(sei,又称作“诗”),因为末伦和山歌“西伦”的押韵方式都为滚动式的腰脚韵,曲调又很相近,所以一部分人认为末伦是在山歌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巫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与山歌相比更靠近巫调,所以就把“西”叫做“巫”,并将这种类似山歌的新曲调称作“巫伦”。

(四)木偶戏说

民族音乐学者潘其旭在研究木偶戏时谈到末伦与木偶戏的关系,民间也有群众认为末伦起源于木偶戏。笔者通过走访靖西县旧州街道的群众了解到,末伦和木偶戏是分不开的,因为会编唱末伦的人都会编唱木偶戏。笔者走访了靖西县武平乡艺人蔡文献,他认为末伦出现在木偶戏之前,所以会编唱末伦的师傅也都会编唱木偶戏,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关于末伦的起源众说纷纭,末伦并非民歌,也不是一般吟唱的民间歌谣。[4]笔者认为末伦的起源并非是单一的说法,而是一种综合说。末伦是来源和脱胎于巫调,同时吸收了当地山歌的曲调和唱词押韵的特点而形成的以说唱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壮族曲艺形式。

广西壮族末伦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壮族人的生活。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全民族的职责,需要不断有研究者加入到保护和传承壮族末伦的行列当中,我们都应担负起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并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整理、保护和发扬广西壮族这一独具特色的说唱曲艺。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对于壮族末伦的传承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在实践中使壮族末伦这门说唱曲艺得到长足发展。当人们都来关注民族文化发展时,相信我们的民族文化会更加灿烂,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团结、更加充满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西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2.

[2] 德保县志编纂委员会.德保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

[3] 壮族的剧种分布和源流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研究论文集[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161.

[4] 潘其旭.也谈壮族“末伦”[J].学术论坛,1983,(1):94.

上一篇:残疾人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