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笛演奏中气息和口风对音色的影响

时间:2022-10-24 05:28:05

论竹笛演奏中气息和口风对音色的影响

摘 要:竹笛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独特的音色。如何才能使演奏获得美妙的音色呢?笔者在多年的竹笛学习中发现有很多影响音色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主观因素中 “气息”和“口风”的控制、运用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竹笛;气息;口风;音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25-01

一、气息的呼吸方式和控制对音色的影响

(一)胸腹式联合呼吸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由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结合运用的一种气息方式。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整个呼吸系统都积极参与工作,因此吸入体内的气体就多,而且吸气后,胸、腹部都有一种充满气息的感觉,由于横隔膜也积极参与,吸气相应的顺畅、迅速,同时也增加了呼气的持久性,这种呼吸主要靠膈肌、腹肌和小腹的收缩来完成。具体做法:鼻子与嘴同时吸气,气流向腰围、小腹及心胸逐渐扩散,犹如人睡觉呼吸一样。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我们吹奏时值较长的乐句时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音色饱满,音阶流畅,乐句的衔接自然,更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二)气息稳定均匀

稳定均匀的气流是由人体的生理机制产生的。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均匀,其理论依据是:音由物体振动而发音,当该振动在一定期时间内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反复进行时,所发之音就有固定音高,听起来就悦耳。以下情形较为多见:1、气量过足,冲力太强,超越边棱音振动频率的极限,势必造成振频过速,笛声偏高,基音受到抑制,泛音明显突出,使笛声尖锐刺耳,甚至失音(超声现象)。2、气量不足,冲力太弱,造成边棱音振频过缓,笛音偏低,基音振动不充分,泛音受到限制。

(三)气息方向的控制

所谓“气息方向”,即吹奏竹笛时,演奏者射出的气息角度随着不同音区的音高变化而变化。简单的说:音区高,气息方向高;音区低,气息方向低。气息方向变化的控制与下唇的移动密切相关,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下唇内收:气息向前下方射出,射入笛管内的气流量大,使得音色饱满厚实。上下唇平行:气息向前稍偏下方射出,射入笛管内的气流量适中,音色缓和平稳。下唇向外推移:气息向前方射出,射入笛管内的气流量小,音色比较亮、细润。

二、口风的合理调整、控制对音色的影响

(一)风门与口风

上下唇之间的吹口即“风门”。风门的大小、方向,是由唇部周围各肌肉进行调节的。掌握正确的风门:上下唇肌自然贴住牙床,利用嘴角肌肉的适当收缩,使上下唇肌的着力点向中间靠拢,从而使双唇中部形成状如米粒大小的圆形风门。风门的松紧随心控制,原则上低音可松、宽一些,笛子的音色平稳、圆润,高音则随之收紧,音色比较明亮;强音应适度放松,弱音宜收紧。风门如不正确,笛声含有杂音,音色无法干净、纯正。

口风是指通过风门吹出的气流,也就是指呼吸与口型配合形成的气流。口风有粗细、缓急之分,笛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主要是由口风来决定的(当然需要风门的配合)。口风急发音高,口风缓发音低;口风粗发音强,口风细发音弱。在实际演奏中口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口风的粗、细、急、缓又与风门、气流入射角度以及口劲的大小息息相关。

(二)气流入射角度及速度

气流对竹笛吹口边棱喷射的角度简称“入射角度”。气流角度如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美化竹笛音色、调整音高、保障音准的良好作用。气流速度的大小决定了边棱音的高低,而气流量的大小决定了笛管振动的振幅大小,所以气流的大小决定了音量的强弱。入射角度偏大或气速加快会使气流振动频率增大,发音则偏高;用气的流量加大,施加在振动气流上的能量加大,使气流振动的振幅加大,声音加强。气流入射角度的大小、气流的缓急要相互协调,在三个不同的音区应有不同的变化。

(三)口劲

口劲是唇肌、颊肌、嘴角侧肌对风门的控制能力。笛子的音色除了与风门、气流角度的作用有关外还与口劲的大小变化有关。有足够的“口劲”,才能使“口风”即使细如一线,也可以做到气压不变,这样演奏弱音时音高不会改变;有足够的“口劲”,才能使“口风”即使细如一丝,而气流也能集中成一束,使演奏弱音音质纯净。在实际演奏中,口劲的大小还应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吹奏高音时需要口劲较大,吹奏低音时需要口劲较小;吹奏强音时,口劲较小,吹奏弱音时,口劲较大。

总之,要想获得最佳音色,就必须将口风、风门、气流角度、口劲这几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去训练,以达到演奏时要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鹤.论口风在竹笛演奏中的作用[J].交响,2004(3).

[2]程玉彪.谈竹笛演奏的口风及其运用[J].艺术与探索,2006(6).

[3]耿涛.竹笛吹奏中的气息控制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边缘群体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