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影响竹笛音色的因素

时间:2022-08-26 06:15:47

两千多年来,竹笛这一乐器一直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在艺术表现力上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它的音色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如“龙吟”、似“凤鸣”。但我们怎么能把竹笛漂亮的音色演奏出来,在此笔者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一、竹笛的选材

制作竹笛的材质最基本的就是——竹子。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红木、金属、象牙、塑料等材质的笛子也发展开来。按照中国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法”来看,它应该属于“竹类”乐器。首先,最根本的就是选材,好的材料不仅有利于维持乐器的性能,还可以使演奏者演奏起来更加省力,演奏技艺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人们对竹笛材质的优劣标准是相对统一的,要求竹笛粗细均匀;材质平滑、有色泽;音高准确;发声敏锐、省力;音色通透、明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我们基本可以判断竹笛材质的优劣了。

1、从竹材的年龄上看:凡是用来做竹笛的竹子,都需要经年历冬。因为竹子在春夏两季长得较散漫,只有到了冬天,气温骤冷,它的质地才能够变得更加紧密结实。3年以下的竹子没有经过多年的霜冻雪侵,容易开裂;超过5年的竹子已逐渐衰老;4~5年的竹子质地壮实,容量大,纤维细密,所以最合适做笛子。

2、从竹材的重量上看:竹材并非越沉越好,越沉竹肉越厚,不仅高音泄滞,低音也不够醇厚。竹材越轻,竹肉不够紧实,相对来说竹壁较薄,抵挡不住气温的变化,而容易开裂。

3、从竹材的外形上看:竹子要笔直、粗细要均匀、内径要圆。这样做出来的笛子高低音区、音准、音色较为统一。

吹孔、膜孔开孔的大小:对于影响竹笛音色而言,吹孔影响乃居首位。在演奏者口风、角度、气息统一的条件下,吹孔开得大,音量大,但是音色松散欠含蓄;吹孔开得小,音量小,音色柔和。而膜孔的形状对音色的影响也尤其明显,膜孔一般要比指孔略微小些。但是膜孔又不宜过小,如果膜孔过小,就会因膜面得不到充分的震动而使音量达不到要求,难以发出完美的音色;反之,膜孔过大,就会因膜面的震动增大而发音松散甚至音色爆裂,而且笛膜也不易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演奏效果。膜孔的形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椭圆型。圆形的膜孔增大了笛膜的震动面积,震动充分音色饱满,适合曲笛。椭圆型的膜孔震动面积不及圆形膜孔,但发出的音色圆润,适合梆笛。所以,竹子的质量和制作工艺仅仅是影响竹笛音色的一方面因素。

二、笛膜的选取

中国的竹笛是用竹子做的,并贴有笛膜。赵松庭在《笛艺春秋》中说到,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中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已出现了(赵松庭,笛艺春秋[M]浙江:人民出版社)。陈呖《乐书》卷148记载:“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装如篪而长,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蠓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系所作也……笛上带膜,这是中国竹笛区别于外国笛子一大特点,是中国的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笛膜为中国竹笛特有的音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选取笛膜和黏贴笛膜,对于吹笛的演奏者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选取笛膜

中国竹笛运用的笛膜,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羊肠笛膜”是取羊肠薄膜加工制成的。运用较少,因为它振动的音色没有亮度,吹出来的声音比较暗淡,所以只有一些为了追求特殊效果和演奏一些新疆风格的乐曲时用。

(2)“竹膜”是选取天然毛竹中的膜作为材料。材质比较厚,缺乏韧劲,音色散而浑,演奏时稍加强力度就会破裂,因此被淘汰。

(3)“芦膜”是选取芦苇中的膜作为材料。材质薄而均匀,有较好的韧劲,音色甜润,不易吹破,所以得到广大竹笛演奏者的喜爱,并普遍的运用开来。

2、黏贴笛膜

黏贴笛膜的好坏,也同样影响着竹笛的音色、音量。市面上黏贴笛膜的黏贴胶多种多样,有阿胶、树脂胶、驴皮胶、黄鱼胶、白芨等。阿胶和树脂胶的黏性大,所以广泛被人们使用,但由于树脂胶的可溶性较大,当演奏者吹出的气体化作水气时或者当空气的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时,笛膜就容易松弛,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严重影响演奏质量。阿胶好黏贴又容易摘取,不容易收到外界的因素音响而变形,所以用阿胶作为黏贴胶较好。所有材料都备齐了,那么如何把笛膜黏贴到竹笛上呢?

先将笛膜割成方形小块,再将它对折,用大拇指轻轻地捻揉,使它柔松(如果笛膜很薄很嫩,也可以不捻揉),伸展开,用手将它拉伸展平后,并能看到细小的纹路。接着在竹笛的膜孔周围涂上沾有清水的阿胶,待产生胶质之后,把笛膜轻轻地贴上去。先贴左手一边的笛膜,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固定好后,再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把笛膜平整地(要有刚揉搓出来的纹路)贴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用两个大拇指轻轻按住膜孑L两旁的笛膜,顺着膜纹的方向,同时向笛身两侧抹一下,使揉搓出来的纹路跟竹笛呈垂直状。这一“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起到“一抹定音”的作用;第一,使笛膜贴得平整;第二,笛膜的振动就是靠“拉”出的这些纹路(与膜纹同方向),纹路越均匀,越细腻越好;第三,调节笛膜的松紧度。笛膜黏贴的过紧,竹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振动,音色呆滞难听;过松了就会使竹笛音高不准、不纯并带有撕裂的音色,甚至会闭塞不响。因此,每次贴好笛膜后,要试吹一下。一般说,低音不发沙,高音不发刺即为适当。

在黏贴笛膜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下两点:第一,注意笛膜上原有的条纹应和揉成的纹路方向相同,膜上的条纹要跟笛身交叉成十字形即垂直。这样,一则可增强笛膜的韧度和振动力度,使得笛膜不易破裂;二则是为了音色更加明亮好听。第二,在黏贴笛膜之前要注意手指的清洁,不可把笛膜弄脏或弄湿,因为这样会使笛膜变质发挥不到充分的振动作用。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平时黏贴好的笛膜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拿起竹笛后会发现笛膜变松了,膜面全都塌下去,无法吹响。这是由于竹笛放了一段时间后,竹笛内壁的热气受凉(热胀冷缩),产生水湿气,使笛膜变松,所以竹笛不容易发出声来。当发现笛膜变松时,不要急着放在脸上或者手心里用体热把笛膜烘紧。原因是脸上、手上有油脂、汗等污物,粘在膜面,会影响笛膜的振动,从而影响到音色。此时只要用手指按严指孔,用嘴含住吹孔,连续往管内吐上几口热气,笛膜一会儿就会紧起来,这种方法通常称之为“醒膜”。偏紧时不要用手指把笛膜按松。此时只要嘴对准笛膜表面吹上几口冷气,笛膜就会松下来。可见,黏贴笛膜也是一门精湛的技术。

三、演奏方法

对于吹管乐器来说,气息是吹奏之本。吹笛以气为本,气通则百通。那么,对于吹笛者来说,呼吸方法掌握的得当,就能够吹出美妙的声音来,同时对音乐情感的表达,技术技巧的表现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什么才是最科学、最健康的演奏方法,怎样才能吹出完美的音色呢?

1、呼吸

在演奏吸气时,全身要放松,双肩不可耸立,口腔要打开呈“打呵欠”状。民间通常讲到“气要吸到丹田,要运丹田之气”。吹奏管乐也是一样的。吸气时,气要吸到腰部,让腰部的肌肉和腹部感觉到逐渐向四围扩张,呼气时小腹和腰部要撑住气息,从而得以控制气息,然后将气息缓缓均匀呼出,这时会感到腰部肌肉逐渐收缩。依照这样的方法会达到深度吸气的目的。

2、气息通道

风门、咽腔、腹部,这三点构成了气息通道。在呼吸时咽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咽是消化与呼吸的共同通道(全国体育学院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210),承上就是向风门输送气息,启下就是接腹部上来的气息。充分打开口腔的方法就是让口腔呈“打呵欠”状态,上颌肌肉向上,喉部的肌肉向下,让整个咽腔形成一个圆,这就是我们所打开咽腔的状态。在我们吹奏时,要用半打呵欠的感觉去使咽腔张开,只有用半打呵欠的感觉去使咽腔张开,咽腔周围的肌肉放松了,畅通的气息通道会使气息自然的进出。

风门是指两唇中间留有可使气流进出的小洞。它是吹气的关口,决定着音色、音准等问题。什么样的风门能吹出好的音色呢?首先要使嘴唇呈自然放松状态,微笑时微微向两边拉紧,然后吹气,在两嘴唇之间形成一个风门。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忌将颊肌嘴角向两侧拉的太紧,若将嘴角向两侧拉的太近紧,风门必然变扁,风门僵化,而且弹性变差,两嘴角边肌肉容易发酸、疲劳,并且口腔的空间也会随着变小,这样会形成憋气,气息不能流畅的呼出。嘴唇四周肌肉、脸部肌肉要放松,口腔要打开,跟平时一样自然放松,这样的口风松弛,极具弹性,可很好的控制风门大小变化,以及调整吹气角度,气息控制起来更容易,音色圆润丰满,高低音区音色连贯统一。

咽腔得到充分的打开,风门得到充分的放松,气息的道路也就自然畅通了,竹笛的笛膜也就能够充分振动起来,演奏者的演奏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总之我们要用最放松的状态演奏乐曲,那么就能吹奏出最动听的声音,发出音色也是“圆、松、厚、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笛子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着。任何一种乐器都带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它美妙的声音不仅仅需要技巧和演奏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乐器本身的物理因素。只有众多因素相互结合,美妙的声音才能把演奏技巧表现和音乐感觉表达发挥到极致的境界。我们当今的习笛者应从这种音乐境界,音乐思想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上一篇:“内心听觉” 下一篇:谈现代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