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群体的春天

时间:2022-10-24 03:24:06

边缘群体的春天

摘 要:在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作者运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 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哈克和吉姆都是被文明世界边缘化的不幸人物,历经磨难,终获自由。

关键词:哈克;吉姆;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91-02

在短暂的美国文学史上,文学名家辈出,作品繁多。其中马克·吐温开一代文风,着力描写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深刻揭示儿童心理,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这样一部杰作,其中小主人公哈克在美国特定时代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也使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倍增,堪称当时美国社会的“时代缩影”。海明威说它是“它是我们至今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作品。现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起源于这部书。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今后也不会有任何作品会像它一样优秀。”可见此部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社会背景

马克·吐温作为一位极其清醒的作家,早在l9世纪就已洞悉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历了一次被称为“工业革命”的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工业国家。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内在的矛盾,黑人地位的起伏就很有代表性。作为重新被纳入到联邦中的条件,南方事实上已经被允许建立种族隔离的社会。重建后,很多的公民权利法后来在19世纪末都被美国最高法院。这就意味着,以奴隶制为己任的南北战争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黑人名义上被解放了,实际上仍然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马克·吐温为此愤愤不平,看出了资产阶级文明的内在矛盾。在无可奈何中,他塑造了哈克这一形象,以诙谐的形式表达了严肃的思考。

作品提供了一幅密西西比河两岸纷乱繁杂的社会生活画卷。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讲述了白人男孩哈克帮助黑奴吉姆逃跑,顺密西西比河而下,历经艰难困苦,投奔自由的过程。这部作品的背景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即内战爆发前夕。1850年前后的美国是一个面临巨大动荡的时代,奴隶制度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生活腐败,劳资矛盾加深,教会虚伪诡诈,人民不堪其苦。在这样的社会中,黑白颠倒,善恶不分。身处这样的大环境,哈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其所作所为也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这个追求自由的小叛逆者,一个当时南部美国传统教育中的“坏孩子”。他不情愿套上传统教育的锁链,本能地要求突破传统文化,使自己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哈克实在受不了道格拉斯寡妇要他守规矩、讲体面的要求,于是他经常“偷着溜出去,又穿上那身破烂衣裳,钻进空糖桶里呆着,这才觉得自在满意了”。童年本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期,可怜的哈克却想“死了拉倒”。闪烁的繁星,树林里沙沙做响的树叶,居然是“那么令人沮丧”。这是一个怎样残酷、怎样让人绝望的社会呀,一个小孩子想要呼吸一下新鲜自由的空气都是一种奢望。

二、哈克——游离于文明世界的边缘人

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写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逐幸福的权利。”显而易见,“自由”在美国这个新生的国家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该作品的主人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正是美国这样核心价值的体现。

如果说天真活泼的孩子显得可爱, 而哈克却是无法无天的叛逆者。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 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他整天东游西逛, 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 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 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

在小说的第一章, 哈克讲道:“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 说是要给我受点教化。可是因为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究规矩和体面, 实在太闷气, 在她家里过日子可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 所以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偷着溜掉了。”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出于同情收养了可怜的小哈克。而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能逃学,如何能抽上一口烟。对一心教他学规矩的道格拉斯寡妇,他的看法是——“只要想想这寡妇为人处世有多古板,多正经,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呆在她屋里是多么受罪。”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自由自在,与大自然共处,打猎钓鱼的日子过得懒洋洋的,痛痛快快。她们费尽心思, 企图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模式改造哈克。但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却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 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哈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 最后只能弃而远之。

同样, 小说结束时斐尔普斯太太想收哈克做干儿子, 让他受教化。但是哈克受不了那种所谓的文明生活, 决定再次出走, 周游各地。如果说汤姆的出走是反对溺受, 那么哈克的出逃则表明了他与文明社会的对立。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所描绘的这个小镇上, 人们有着小地方主义的保守和偏狭。一切现行的价值观都是不容置疑的; 社会等级、蓄奴制等既然是存在的, 也都是合理的; 信奉上帝、温雅体面的都是有教养的好人, 反之则无法被社会接受。而哈克则恰恰是这样一个与现行准则完全相悖的孩子。

哈克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和束缚,厌恶社会现象的晦暗与残酷,哈克无法与之针锋相对,只能逃避。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是一个十来岁儿童所采取的唯一一种反抗,它充满了勇士般的决心和毅力。胆大的哈克一个人呆在岛上的时候一点也不害怕,遇见黑奴吉姆之后,日子更好过了。远离了虚伪残酷的现实社会,看不到触目惊心、暗淡凄凉的丑恶现象,神秘纯净的密西西比河给他们一种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奇异力量。只有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大河上,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才能成为生死之交。这段时日是小哈克感觉最幸福的时光,“没有比木排更好的家啦,别的地方似乎都那么逼仄,令人窒息。”虽然,他到最后都没有寻求到真正的自由,但他并没有气馁,他还要逃,要“溜到印第安人居区去”,因为他实在受不了让人收留、接受传统教育的滋味了。哈克,为了自由,他注定要战斗到底的。

三、吉姆——奴隶的代表

上一篇:论竹笛演奏中气息和口风对音色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苏州地区婚纱市场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