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的“挫折教育”对比

时间:2022-10-24 05:19:50

中美日的“挫折教育”对比

摘 要:挫折对个人构成情绪上的打击与威胁,使人产生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体验。通过对比中美日三国在青少年“挫折教育”方面的经验,引起社会各界对增强青少年心理耐挫力的重视并对中国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挫折;挫折教育;中美日对比;教育措施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或称挫折感。挫折对个人构成情绪上的打击与威胁,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孤独感与愧疚感的增加,使人产生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体验。

一、中国“挫折教育”警报

2006年3月25日,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王勇,因为感觉不能像父母期望的那样考上研究生,又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无法面对父母,就在毕业前夕回家喝农药自尽;5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03级学生李增辉跳楼身亡……

今天,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中国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所体现出来的脆弱与不理智已向我们发出最严重的警告。学生仅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案例已并不罕见。教育方法当然值得反思,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增强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前对少年儿童进行挫折教育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可,挫折教育及幸福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关注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二、与美日“挫折教育”的差距

1.与美国的“挫折教育”对比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虽然青少年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其对于儿童的教育水平早已经是世界一流。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美国中学校长协会发起了一项名为“品质教育”的活动,这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是青少年“道德品质”赖以建立的六大支柱。这项活动的实质,就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

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挫折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2.与日本的“挫折教育”对比

日本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与美国截然不同,严厉甚至超过中国。一出生就在冷水盆里泡过的日本人无论何时都能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承受,不然就是一个屈辱的人,逃避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思想从小就扎根于日本青少年的头脑中。

近年来,日本为了使自卫队赢得更多支持,必须在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国防教育。于是日本政府竭力渲染各种威胁,借以增强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同时,日本还扩大了军训规模来培养青少年的“卫国精神”与吃苦作战能力。虽然其最终目的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这种严格的变相武士道精神指引下的模式的确培养了日本青少年吃苦耐挫折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很多其他国家的大多数成年人都不能达到。

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和日本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教育模式。那我国应该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呢?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走出大人爱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遭遇挫折。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要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其次,丰富青少年的知识经验,提高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青少年的耐挫力是在幼儿时期开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长的,所以要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丰富幼儿的经验。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讨论,使其懂得一些基本常识,使幼儿遇事不会惊慌失措,并慢慢学会独立应付偶发事件。

第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景训练。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培养孩子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冲破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老师和家长要教给他们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

第四,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同伴群体的重要作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同伴群体中,青少年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与同伴和谐相处,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终让孩子拥有强劲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唯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下一篇:促进教学适用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