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八)

时间:2022-10-24 03:08:04

躺着别枕被摞儿

被摞儿,就是叠好的被子摞到一起。北京的老式家庭,每天都是这样叠被子的,被子叠好后,摞到一起,放在床头,也有人把它叫“被卧垛”,或者写成“被楼”。被子摞到一起,一层一层的像个“楼”,这种比喻,也没什么问题。

在北京土话里,被子通常叫“被卧”,这个词儿很有意思,“被卧”是盖的,而不是卧的。在北京的老规矩里,不但“被卧”不能卧,也不能枕,不能靠。而且被摞儿也如此。

其实,这个规矩主要强调的是卧姿,也就是躺着的姿势。咱们的老祖宗对卧姿的规矩是“卧如弓”,就是躺在那里,像射箭的弓一样。

您如果有机会去北京的卧佛寺,就会看到侧身躺着的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他的睡姿是标准的“如弓”,头部朝西,身体侧卧,右手托腮,神情安详,二目微阖,面带慈祥。我们在一些古画里,也能欣赏到古人类似的卧姿。可见,“卧如弓”在古时候,是最理想或者说最标准的卧姿。

老北京人讲究实际,对躺卧的规矩,不像老祖宗似的,有样板。说老实话,睡觉的时候,真达到“卧如弓”,得有修炼之功。一般凡人,别说硬让他躺成“弓”,您就是给他吃安眠药,都睡不出“弓”的样儿。

所以北京的老规矩,并不强求睡出什么标准姿势来,而要求躺卧的样子要得体。什么叫得体?就是让人看着顺眼。

通常北京人当着外人,是不能在床上“打M儿”(躺卧)的。即便您再累再困,只要有自己家以外的人在场,您也要强打精神,陪外人坐着。北京话叫强努“撑面儿”。当着外人的面儿,在床上“打横儿”,是对人的大不敬。

问题是家里没有外人,能不能在床上躺会儿?当然行!但这时就要讲究体统了,也就是说,躺着也要有躺着的样儿,不能身子随便往被摞儿上一歪,或者头枕着被摞儿,四仰八叉地那么一躺,让人看着十分不雅。

在早,北京的一些年轻人都爱犯这毛病,下班,放学,或是从外面玩回来,进了家门,挎包往椅子上一扔,脱了鞋,外衣都顾不上脱,就脑袋靠着被摞儿,往床上一躺,打了“横儿”,这个动作,美其名曰:放乏。

殊不知,这个动作犯了北京人的大忌。按北京的老规矩,床就是用来睡觉的,不是放乏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白天,家里人是不能随便往床上躺卧的;客人来了,也不能坐在人家床上。

通常大户人家,平时累了想放乏,可以在榻(也可以算是床具)上休息。后来,有了沙发,您也可以在沙发上休息一下。

老北京人为什么忌讳白天在床上躺着呢?因为那当儿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孙男弟女的一大家子人,出来进去的,您在床上“打横儿”,那算怎么回事儿?谁瞅着也会觉得别扭呀!所以,上千年了形成了这种“回避”的规矩。

有的时候,在床上躺卧,并不是想睡觉,就是想解解乏,通常是枕着被摞儿,看书看报。其实,这个姿势,不但看上去不文雅,养成习惯,也容易得近视眼和颈椎病。

从卫生的角度看,进了家门,不脱外衣,就往床上躺,也容易把身上从外面带回来的尘土和病菌弄到睡觉的床上,为疾病的传染埋藏隐患。所以北京人才有这个老规矩:白天不在床上躺卧,即便是躺卧,也不能头靠或枕被摞儿。

不过,现代的北京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即两口子带一个孩子,而且床也不是原来的木头床,改“席梦思”(弹簧床)了。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家庭叠被子的都少了,像宾馆那样,每天把被子抖楼平整,就直接铺床上了,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被摞儿。但形式变了,躺卧要注意形象的内容并没变。

拘面儿

所谓拘面儿,是指当长辈的,平时在家里,不能倚老卖老,放任自己,在许多方面对自己要有所约束,要维护自己当长辈的尊严。这种尊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面子。用老北京话说:当老家儿的(北京土话:父母长辈的意思)在自己孩子们面前,得拘着点儿。

在晚辈面前拘面儿,这是北京的老规矩。您可能问了,什么叫拘面儿?这面儿怎么个拘法?拘面儿是一种老规矩。这种规矩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理念,其中涉及规避隐私、礼义廉耻、风土民情、家教门风、尊严形象等等行为规范。

例如,老北京的夏天很热,但天儿再热,当长辈的在家里也不能赤膊(光膀子),因为家里还有儿媳、姑爷等孙男弟女,您再热,也得忍着点儿。当着儿媳妇光着膀子,不但您破了老规矩,也让您儿媳妇难堪。所以,老北京人发明了“汗儿”。所谓“汗儿”,就是拿两块粗白布,两边儿各用三根绳连起来,像“跨栏背心”似的简易背心,既凉快。又能掩体。

老北京曾流传过这么一个笑话,纪晓岚在领衔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逢酷暑难耐,他本来就胖,热得他几乎晕厥,万不得已,他脱了官衣,光了膀子。恰在这时,乾隆爷来了,他来不及穿衣裳,吓得赶紧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爷有意捉弄他,装作没看见。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在桌下,窝得实在受不了了,大声问:“老头子走了吗?”乾隆听了这句话,嗔怒道:“老头子在呢。”

纪晓岚吓得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赶紧穿上衣服,给皇上请安谢罪。乾隆爷对他问道:“你在朕面前光膀子,这该当何罪?”纪晓岚说:“这是欺君之罪,该杀。”乾隆爷又问:“你说朕是老头子,这又该当何罪?”纪晓岚说:“这是辱君之罪,该杀。”

乾隆爷说:“你犯了两样该杀之罪,朕让你说说为什么要叫我老头子?说得上来,朕免你一死。说不上来,就杀无赦。”

纪晓岚稳了稳神,淡然一笑说:“老头子仨字儿是敬语,天下人只有您配得上这仨字。老,是对德高望重的大人物的尊称,比方说李聃不叫李聃,叫老子。您是真龙天子,尊您为老,不是实至名归吗?头儿,是领头的意思,您是至高无上的皇上,当然是天下最大的头儿了。子,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孔丘不叫孔丘,尊称孔子,还有孟子、庄子、墨子、孙武子,您的学问盖世无双,称您为子,理所当然。”纪晓岚凭三寸不烂之舌的这番解释,把乾隆爷说美了,自然免了杀身之祸。

通过这个意在说明纪晓岚智慧的笑话,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人对光膀子和尊称,看得有多么重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长辈在晚辈面前,许多事都要拘着点儿,不能过于随意。比如在晚辈面前,不能说脏话,不能随随便便评论人,不能赤身露体,不能打嗝、放屁、吧唧嘴等等。用北京人的话说,当长辈的要自尊自重,自己拿自己当回事儿,别在晚辈面前没德性,也别在晚辈面前散德性。

也许您在一些书里、画里或影视剧里,看过老北京人光膀子的场面,其实,那是在特定的场合,老北京人是非常讲究脸面的。您忘了有句形容北京人性格的话: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在老北京的家庭,一般不会出现长辈光膀子的镜头,即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要缝件“汗儿”,除非家里是“光棍堂”,那得另当别论了。

老北京人很重视“德性”这俩字,我们说的一些老规矩,也属于“德性”的范畴。其实“德性”也好,“规矩”也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长辈的威信是靠日积月累、一点一滴树立起来的,长辈的尊严也是靠潜移默化、天长日久的教化确立的。因此,长辈在晚辈面前一定要注意生活小节。按北京的老规矩,有些言行,您在晚辈面前要拘面儿。

上一篇:一位科学家的文学成就 下一篇:SOHO中国转型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