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结合耳针治疗痤疮89例

时间:2022-10-24 02:44:38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青春期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粉刺”,多为肺经血热上蒸颜面,或过食肥甘厚味,胃肠积热又感受风毒之邪凝滞而成。因其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影响美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针灸治疗痤疮以安全,无副作用而受到欢迎。2006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科室利用体针加耳针治疗89例痤疮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9例痤疮患者,其中男34例,女5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6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2个月。以丘疹性痤疮和脓疮性痤疮为主,多数对称发生于颜面,少数发生在胸背部皮脂丰富的部位。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寻常痤疮》[1],患者主要是肺经风热和湿热蕴结两种类型,其中肺经风热型较为多见。

2治疗方法

2.1 耳尖、面颊放血:在耳尖、面颊穴稍做按摩,使之充血,用75%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针在两穴上点刺放血3~5滴,每次一侧耳穴,两侧交替。

2.2 耳穴贴压:①主穴:内分泌、神门、肺、交感、皮质下、面颊;②配穴:肝、胃、大肠、脾、风溪;③配方:主穴6个,酌加2个配穴。常规消毒耳廓后,将王不留行籽置于剪好的0.6cm×0.6cm大小胶布中,按照选好的穴位,贴上压紧。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按压5~10min,使耳廓充血胀痛,按压力度要适中,避免皮损引起感染, 3天更换1次,两个耳轮轮流压贴,10次为1个疗程。

2.3 体针治疗:取大椎、合谷(双)、曲池(双)、足三里(双)、肺俞(双)、隔俞(双),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毫针行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min,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判定标准和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2]:将患者丘疹、黑头、脓疮、结节、囊肿的数量和程度,以积分变化为依据进行疗效评价。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皮肤变平或仅留有轻微色素;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100%>皮损总积分减少≥70%;好转:皮损部分消退,70%>皮损总积分减少≥3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皮损总积分减少<30%。

3.2 治疗结果:89例患者,治愈54例(占60.6%),显效18例(占20.2%),有效8例(占8.98%),无效8例(占8.98%),总有效率89.8%,治愈时间最短半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

4讨论

中医认为座疮的发生主要为过食肥甘、辛辣之物导致脾胃蕴热,上蒸颜面而致。在本治疗方法中,内分泌穴可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耳尖、面颊、肺、胃、大肠诸穴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神门、风溪有镇静消炎,祛风去痰之效,各穴相互作用调节,从而使痤疮消除。《内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针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中生[3]根据证型在耳穴“肺”、“胃”、“面颊”、“大肠”等处放血治疗寻常性痤疮,李登科等[4]观察耳穴贴压,配合体针治疗痤疮的疗效时发现,根据痤疮的证型不同取穴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湿热蕴结是造成痤疮的重要因素,体针治疗取督脉(大椎)阳明经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足阳明胃经有治疗湿热蕴结功能,毫针刺激曲池、合谷、足三里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壮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肺俞清肺经郁热,隔俞为血会,针之可清泄血热,活血散结,诸穴配合加强了对痤疮的治疗作用。针灸一方面协调人体雄激素的分泌,抑制毛囊、皮脂腺的过度分泌,另一方面通过针刺局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皮脂腺的活动,使局部毛囊、皮脂腺滤泡分泌物正常排泄。再者,针灸对人体免疫功能和自身修复功能的提高有助于炎症的减轻和痤疮的修复[5]。

在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忌食甘、辛酸、辣、烟、酒等刺激食品,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对局部皮脂分泌过盛者,可用硫磺皂洗脸;保持皮肤清洁,不滥用化妆品。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4-705.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

[3]唐中生.耳尖穴放血治疗寻常性痤疮78例疗效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2):186-187.

[4]李登科,符小航,苏露煜.耳穴贴压配合体针治疗痤疮30例[J].中外健康文摘,2007,4(2):35-36.

[5]吴志华.皮肤科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19-520.

[收稿日期]2011-04-17 [修回日期]2011-06-15

上一篇:纠正义齿制作失败一例 下一篇:茵陈蒿汤(散)贴脐疗法治疗胃肠湿热寻常性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