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石刻 2期

时间:2022-10-24 02:26:00

独自站在湖南永州古城朝阳岩公园的八角亭里或者朝阳洞前,仰望或者以手抚摸那些清晰或者近乎漫漶的石刻,我心里涌起无限感慨。

朝阳岩,离我家不足两千米,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现今公园的群玉山曾被称为柑橘山,因为村民以前在山上种满了柑橘。小时候常常跟大人们到朝阳岩来玩,尤其是夏季喜欢到朝阳洞的洞口前纳凉,看见洞壁上的诸多石刻,只知道拿根棍子或者泥团在地上模仿,直到读了柳宗元的诸多文章和渐渐了解了永州的历史,才知道这些石刻在永州历史文化乃至在中国石刻中沉甸甸的分量。

人类,是依水而居的动物,因为人类的诸多文明都是产生在大江大河之滨,如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即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黄河、长江孕育了古代中国的文明,等等。其实,人类也是与石相亲的动物。因为人类最早就居住在洞穴中,我们永州的黄田铺就有两万年前猿人构建的石棚。那些体质坚硬的石洞,曾为我们的祖先消暑避寒,乃至抵御外来的入侵。人类在劳动和交往过程中产生了文化,创造了文明。尽管在人类的进程中,出现过兽皮、树皮、竹简、贝壳、钟鼎等记事载体,包括一直流传到现在还在不断升级改造和继续使用的纸,但是作为千古传承的主要载体,却是那些看似十分冰凉却又充满热切记忆的石头。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历掘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知,兽皮、树皮、竹简、贝壳、钟鼎铭文之类的东西少之又少,而石器、石刻之类的东西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中国,你不能在每一座城市发掘出竹简,但几乎可以在每一座城市里找得到石刻。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永州石刻拾萃》等一些文献资料,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永州众多的石刻在我的眼中渐渐绿化成一片葱郁浩瀚的森林,而众多的石刻开创者和传承者就隐居在那葱郁浩瀚的森林里。

仿佛是心灵的预约,在许多个深夜,我像一只长了翅膀的飞鱼,穿越时空去与他们逐个相会。第一个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叫周贞实的秦代高士。周贞实在游览承平洞时,看见洞里秀美的景色,于是随手在洞壁上题写了“贞实来游”四个字。这本来是很平常的四个字,但他的永州朋友居然请人将其刻在了洞壁上。就是这样一次简单的石刻,却开创了永州石刻的先河。因为到目前为止,这是永州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刻。

周贞实之大幸,通过石刻,让永州人民记住了他的大名。永州之大幸,因为周贞实,而开创了石刻的新里程。

继周贞实之后,葱郁的森林里又走出了一个人——汉末的大文学家蔡邕。他站在道州的含晖岩前看了看眼前的景色,就随感而发,在岩壁上题写了“水天一色”四个字。这四个字也被人镌刻到了石壁上,还有他当时的那声惊叹,都借助石壁成了永州历史文化的传世典范。

这两个人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从葱郁浩瀚的森林里走出来在我面前转了一下就消失了,我就耐心地等待下一位表演者。可是我等了很久很久,还是不见有人上场。直到唐朝中叶,一艘来自道州方向的船,载来一个京官,才导致永州碑文化进入滥觞期,后历经宋、元、明、清,逐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方性文化。

这艘船,沐浴过西北的风霜,也迷醉过江南的月光。这艘船,于永泰元年(765年)初夏的某个早晨,载着一个年龄为四十五岁的官员——时任道州刺史元结。他自道州顺流而下,驶向长安,回京开会。

一天夜里,元结正在舱中休息,忽觉船身一阵摇晃,只听见船夫惊叫:“搁浅了!”元结问:“到什么地方啦?”随从出舱张望了一番,回来报告:“北面好像有城郭的影子,估计快到永州城了。”过了一段时间,天空蒙蒙放亮,元结钻出船舱一看,果然已到永州城外,船被搁浅在南门沙洲上。此沙洲下的沙卵石上面长满了芦苇和团团的草堆,中间脊梁特别凸出,呈东西线状延亘,比潇水北岸还高出些许。由于船大而沉,被两团大芦苇缠住并搁浅在卵石上,船夫和两名随从下水去推,竟无法移动。

元结想到永州刺史独孤愐等人均是自己至交,遂修书一封,令一随从进城去求助。

在等候援兵的时候,站在船头的元结忍不住环目四顾,他看见东方绵延的群山中,一轮旭日正在渐渐升起,微亮的天空布满了玫红的霞光,潇水自北折东从山底涌出,在霞光的映照下,红绸一样铺延到船底脚底。再回过头,顺着潇水的流向往前望,元结的眼前突然一亮:在潇水绕城转弯的西岸,一座雄拔峻峭的石岩像从未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村姑,静立在明镜一样的水旁;一片洁净的石岩下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口,又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宫女。水中,石岩及其肌体上所局部覆盖的树木藤蔓,均清晰可见。更让人惊讶的是,霞光照在的石岩上,在涂满金灿之余竟还能反射到空中,像菩萨头顶的灵光,非常引人注目。

就在元结对石岩胜景神迷之际,随从请来了永州刺史独孤愐等人,他们还带来了十多个兵丁。在众人帮助下,船移动了。

客船解除搁浅之后,元结指着西岸的石岩问:“那是什么地方?”窦泌摇头说:“不知道,听说是一处荒凉的石岩。”元结说:“远远看去,好像挺有特色的,也许里面有别样的风景,不如一起去看看?”于是请独孤愐、窦泌陪自己到对面的那座石岩上去探秘。独孤愐、窦泌带了几个兵丁,上了船。在元结的授意下,船夫将船泊靠到了石岩附近。众兵丁披荆斩棘,伐出小径。

元结来到中洞洞口,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硕大宽敞的天然岩洞,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左右石壁形如半环,微启兼收藏尽玄机,一股清泉自岩腹流出,水声淙淙,如琴似弦。擎火把往里行进,蜿蜒曲折,步移景换,洞内石柱、石笋、石芽、石幔,或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姿态万千,不时有水滴渗出,如同村姑肌体上沁出汗滴。忽然,元结发现中洞的左上方,还有一个小小洞穴,遂攀石缝而上,原来是一个刚好可以弯腰进去而且只有五六尺深的小洞。

元结兴趣盎然,问独孤愐、窦泌,竟无人知道岩名,于是慨叹道:“这么好的岩洞,岂可无名?诸位请看,此洞向东,而迎阳日,不如命名为朝阳岩。”窦泌说:“元大人赐名甚好!不如请您再为它写篇铭记,我将它刻于这石壁上,以昭示来者。”元结说:“好!到你们府上吃完饭我就写。说实话,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地方,现在要去京城开会,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在这崖上住几天,好好游赏一番。”

进城酒足饭饱之后,随从已备好文房四宝,元结略作思考,一挥而就,写下了一篇《朝阳岩铭》。两个月后,自京城返回道州的元结,途经永州时特意到朝阳岩上住了几天,还写了一首《游朝阳岩诗》,都被好友窦泌请人刻在石壁上。

永州的石岩让元结找到了一种亲切感,发现朝阳岩之后,元结只要外出就特别留意那些岩洞。永泰二年(766年),元结同好友游阳华岩,作《阳华岩铭有序》,并由江华县令瞿令问仿魏三体石经式,以大篆、小篆、隶书书之。同年再游江华沱江,发现寒亭,作《寒亭记》并刻于亭后。

也就是在这一年,元结第三次经过祁阳湘江旁的一条无名小溪,因为“爱其胜意,遂家溪畔”(《浯溪铭》),元结在浯溪安家之后便开始在此处为浯溪、峿台、痦庼命名。大历二年(767年)起,元结开始在浯溪作铭刻石,先刻《浯溪铭》,又刻《峿台铭》,再刻《痦庼铭》,合称“浯溪三铭”。“浯、峿、痦”三字皆从“吾”,世称“三吾”。大历六年(771年),元结在浯溪刻中堂、右堂、东崖诸铭,加上从道州移刻的《窊尊铭》,合称“七铭”。同年六月,大书法家颜真卿抚州刺史任满,北归途经浯溪,元结特将上元二年(761年)作的《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用楷书写在岩壁上。此摩崖镌刻布局高284厘米,宽350厘米。字作正楷,前21行,正文每行20字,为湖南境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还因奇文、奇字、奇石“三绝”成为举世闻名的石刻。

应该说,元结是对永州石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除了曾在好友的陪同下游历并题刻江华的阳华岩,还发现了朝阳岩、浯溪两处名胜并开创了这两处名胜石刻的先河。因为元结的发现和率先题刻,原本默默无闻的朝阳岩和浯溪,一下子成了两个著名的诗歌码头和石刻殿堂。

今天的朝阳岩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宋、元、明、清石刻114方。其中,较有名的有元结的《朝阳岩铭》《游朝阳岩诗》,柳宗元的《渔翁》《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陈瞻的《永州宣抚记》,张绶题刻、黄庭坚的《游朝阳岩诗》,何绍基的《海琴太守招游朝阳岩记事即作》,吴大瀓的《朝阳岩题诗》《重修朝阳岩启》,杨翰的《伏月游朝阳岩用山谷韵》等。而浯溪此前并无石刻,自元结结庐于此尤其是颜真卿书写了《大唐中兴颂》之后,浯溪顿时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从唐至清,刘长卿、皇甫淀、袁滋、黄庭坚、米芾、张孝祥、秦观、李清照、范成大、杨万里、董其昌、袁枚、何绍基等历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镂玉雕琼,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现存石刻485方,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碑林。

不仅如此,性情豪爽的元结像一个点石成金的神仙,他每到永州的一个地方,那里的石岩就会因他而闪闪发光。江华的阳华岩,也因元结诗文而享誉,除元结《阳华岩铭有序》石刻外,如今还存有宋代安硅《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及序》石刻及唐、宋、元、明、清石刻40方。同样被元结率先题刻的江华寒亭暖谷,现保存有摩崖石刻68方,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诗词铭赋文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是江华县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永州的石头充满了灵气,也长满了记忆。位于零陵富家桥的淡岩,曾有石刻206方,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某军工厂的扩建,现存可辨的约35方。包括宋代黄庭坚、周敦颐、杨万里、李建中、柳应辰,明代张勉学、王泮,清代周崇傅等名人,均在此留有石刻。位于道县清塘乡月岩村境内,相传为周敦颐少年时读书悟道之处,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宋以来名人石刻54方。位于宁远九嶷山舜源峰南2千米处的玉琯岩,洞口壁额有宋人李挺祖书“玉琯岩”三字。右壁刻有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九疑山”三个大字,字高1.8米,宽1.9米,笔力苍劲遒拔。旁刻有李袭之题写的汉代蔡邕《九疑山铭》,洞壁内外还有历代名人的题字和诗文40余方,与紫霞岩联成一气,自成一体。位于江永上甘棠村的“月坡亭”摩崖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1000年间陆续镌刻下来的,主要内容是讴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风光和周氏家族在该村进行的各项建设,共有功德碑、劝谕文、感怀诗等24方古代石刻,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零陵柳子庙的享堂后壁正中镶嵌着四块青石碑刻,这就是苏轼手书韩愈的《罗池庙迎送神诗碑》,亦称《荔子丹碑》。此外,庙里还有明代万历时永州知府刘养仕所书的《重修柳司马祠记》,严嵩所书的《寻愚溪谒柳子庙碑》,曹来旬所书的《游愚溪碑》,王泮所书的《捕蛇歌碑》,王日照所书的《愚溪怀古》,等等。

在永州石刻葱郁浩瀚的森林里,还有两个人的身影让我感到惊奇和钦佩。一个是永州籍的清代翰林院待诏熊学礼,他想在母亲七十大寿时摆一些酒席为母祝寿,在请示母亲的时候却遭到否决。他又提出为母亲建个贞节坊,老人家也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她生前的夙愿不是修建纪念和表彰自己节孝的牌坊,而是把她儿子对她的孝心仁慈遍撒在愚溪之滨一个名叫旋水湾的驿道上,拟在此建一座凉亭,以待过路行人停足、憩息、饮茶。熊学礼按照母亲的意思去做,在茶亭建成之日,用轿子将母亲张氏接来。母亲一看,夸道:“还是我儿子理解我的心意啊!”熊学礼有感,作《奉节母命鼎建茶亭碑记》,请人铭刻在为母亲修建的节孝亭里。

还有一位不知其名的县太爷。这位县太爷在诸葛庙渡口等船时,发现古游亭旁边的一个古树有被人砍伐的痕迹,就即时下了一道保护命令,并让人立碑警示。这块碑高118厘米,宽69厘米,字大8厘米×8厘米,正楷石刻。石刻只有32个字,内容很有意思:“游亭古树

憩息行人

禁止砍伐

以免凋零谕示保甲不时梭巡倘有故犯送县究惩。”细究碑文,乃本人在永州境内所见的第一块环保碑。

永州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永州更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许许多多的文物,各种精美绝伦的石刻就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石刻长满了记忆,也蕴藏着故事,与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浏览这些石刻的拓片或者集成图册,你就会发现那些分布在永州各地貌似冰冷内心却十分火热的石刻,为永州人民留下了一大堆的文化碎片,这些碎片像一枚枚精美的贝壳,或者像一粒粒耀眼的珍珠,被时间老人的手串成一条项链,挂在永州的脖子前。细细品读永州石刻,你就会产生心灵的震撼,甚至有种与古人约会的冲动。就在这时,那些曾经叱咤风云、流芳千古的历史名人,他们感应了你的心灵,一个个从石壁上的字缝间缓步走下来,大家穿越时空,聚集在一起,品酒论英雄,谈风花雪月,论国是长短,赞潇湘水云,大家无拘无束,坦坦荡荡,不由得让你心醉神迷。

上一篇:远古“十月太阳历” 下一篇:民族视野,全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