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材教学过程的反思

时间:2022-10-24 01:06:50

关于新教材教学过程的反思

以新课程精神为纲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新教材实施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却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许多难以回避的困难。

一、新教材的结构体例带来的困惑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乍看现行整套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史的模块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新教材无非也就是旧瓶装新酒,甚至带来更多的问题:

首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模块到模块,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例如历史必修一,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讲政治如何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思想文化呢?例如第一课中讲到分封制时,分封制作为中国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没有交代,“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么一段话只能说明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能充分说明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虽然课标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有可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解,认为分封制就是这么一回事,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必须把必修二中关于经济制度方面的东西搬出来简单地讲讲。作为上层建筑,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基础上的,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井田制先遭到了破坏。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了以后无论用什么掩盖也是残缺的,模块结构也不过是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历史不是并排的抽屉,历史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了灵魂的填充,没有了基础的架构,历史就不成为历史了。

其次,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教师必须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

最后,课程标准力求内容全面,仍遗漏了不少重要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作为统一国家建立部分东汉历史似乎被忽视;在近代史中,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也极少涉及,等等。这种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

二、新教材教学的创新在于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

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创新是历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把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在讲解分封制(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概括地分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有血有肉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还原”不是简单地叠加,也不是粗糙地揉和,如果详略不得当,还是把专题史当通史来教,那么新课程新教材就都是历史的倒退,新课改也就成了一场闹剧。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不同专题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例如历史必修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它们的背景,一个是古代中国,在平坦的亚洲大陆上发源的农业文明;一个是古代希腊,在曲折的爱琴海海岸发源的海洋文明。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人类文明,但是纵然东西相隔,交相辉映的古文明总有一定的可比性,至少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很重要。要教他们学会构建一课、一单元乃至一专题的知识结构图,把纷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能够横向联系的概念可以在知识结构图的旁边作好标注。长期坚持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三、新教材的尴尬在于应试与素质的两难

响应课改号召,贯彻实施新教材是历史教师不遗余力要做的本职工作。其实在写上面这段文字时,笔者一直是底气不足的,原因是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决定了历史教学到最后,根本无法回避考试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那么高考怎么考?教学可以摸着石头过河,那么高考呢?借用某教育论坛上一位同仁的妙语,目前席卷全国的课改宛如当年的,教材像光绪,高考似慈禧,教材还得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新课程强调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提高理解水平远比识记更为重要,但是一旦涉及考试,识记甚至要比理解更重要。新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分散的实际状况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有这样一个比较安慰的想法:纵然形式多变,基础内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抓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到真正面对的时候就应该会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上一篇: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 下一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