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与常州市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4 11:20:10

合肥市与常州市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分析

摘要:现行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不合理,补偿标准偏低,不利于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合肥市与常州市失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分析,指出了两市政策差异的原因,提出了针对失地农民的政策建议。目的在于为合肥市政府决策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切实重视并提高失地农民的各项待遇,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失地前相比不至于下降,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社会保障;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41-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据专家估计,1990―2003年的13年间失地农民的数量至少达6 500万人,而且每年以250~300万的人数递增。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村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特殊群体。由于失地所产生的生活、就业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出现制度性缺失,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

随着合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合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征用了较多的农民土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突现出来。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有利于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合肥市社会稳定。

二、合肥市和常州市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比较

目前,合肥市已相继出台《合肥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暂行办法》、《合肥市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失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实施细则》。

常州市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常州市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和《常州市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办法》。

合肥市和常州市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比较:

在土地补偿费标准上,合肥市是按土地的不同分类标准来确定;常州市则采用的是按土地年产值的相应倍数确定。在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确定上,合肥市规定16周岁以上(含16周岁)的3万元/人,其中1.8万元作为养老保险专项基金,剩下的1.2万元作为自谋职业补助费。根据我们的计算,常州市16周岁以上的约2.1万元/人,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三、合肥市和常州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比较

合肥市和常州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比较:

在失地农民是否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的问题上,这两个城市都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使其享受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医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待遇。

在养老保险水平上,常州市和合肥市的政策相同,基本生活保障费(政府补助)标准100元/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退休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20;两个城市的缴费额却相差很多?熏合肥市为1.80万元,常州市为3.62万元。

在养老保险参保条件上,两市都是将失地农民划分为各个不同年龄段,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标准,但在年龄的分段标准上又有不同。合肥市将被征地人员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常州市则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参保年龄和领取年龄上,两市的标准也不一样。

四、合肥市和常州市政策差异的原因分析

我们查找了合肥市和常州市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全市总人口、城镇人口、农业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如表3所示:

首先,由表3可以看出,两个城市中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合肥市7.42%、常州市22.64%。可见,合肥市社会保障支出与常州市相比相差甚远。经过比较和分析,再结合现阶段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对合肥市来说,现阶段政府财政再增加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投入,完全是有能力的。

其次,两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合肥市40.58%、常州市47.36%,而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0%~80%,即使是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达到了48%[1]。这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合肥市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还将加快,征地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被征地后的生活和思想的稳定。

再次,在人均生产总值方面,常州市几乎是合肥市的两倍。可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均收入,仍然是合肥市政府的头等大事。

五、政策建议

1.政府应转变观念,公平地对待失地农民

根据我们对以上两个城市失地农民土地补偿标准、失地农民月基本生活补助标准以及针对失地农民试行的各种办法和政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给付水平依然很低,原因源于政府对失地农民传统的认知观念。其一,认为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应与不发达的农村经济相适应;其二,认为政府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给付水平如果确定较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否则很可能为未来社会造就大批新的贫困阶层,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严格贯彻用土地换社保模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长远利益

这种征地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政府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土地后,依法给予失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补偿,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项用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这种征地模式,可以较好地弥补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的缺陷,“土地换社保”制度在各地的实施,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长期利益,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政府,都普遍看好这种模式。此外,还有以“土地换股份”的南海模式,以及以乡镇企业向外转让土地使用权,其收益是以县、乡、村三级分成的“芜湖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是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的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三种模式也都有自身的缺陷。如何发挥这三种模式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3.合理增加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如果以成本价(征地价加各级政府收取的各类税费)为100,农民只得5%~10%,农村集体经济得25%~30%,60%~70%为政府以及各级部门所得[2]。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补偿安置费用偏低,对于把土地看作生活来源的农民来说,远远不能保证他们的温饱,在他们失去土地以后就承担着失地和利益流失双重损失。我们在对合肥市郊的失地农民做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农民对补偿标准非常不满意,要求提高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改进补偿测算方法。应该将被征用的土地价值与市场的价值进行比较。第二,加大分配给农民的比例幅度。将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比例重新调整,加大发放给农民的比例;或者让农民了解并参与到留作集体经济组织所用的补偿费的用途中去。第三,建立土地入市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进行合理的直接补偿。第四,农民有权要求土地补偿听证。让农地产权的拥有者在法律上有资格作为土地交易的一方,有权参加讨价还价。

4.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养老保险水平

首先,应当建立既能保障失地农民当前的基本生活,又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当前,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对保护农民利益重大,且刻不容缓[3]。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确定,客观上取决于两个主体的财力,一是政府财力,二是失地农民个人(包括村集体)的财力。因此,要想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标准,一方面要在政府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提高绝对发放标准;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可实行“低门槛、低保障、广覆盖”三原则,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采用“个人账户”的方式,多缴多得,确保失地农民均可参保。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险费用筹集机制。合肥市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当成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就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按失地农民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划出一部分,支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

再次,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制度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并融合为一个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新制度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应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城镇养老、医疗、低保应扩大覆盖面,首先覆盖失地农民,特别是对于过去补偿过低的失地农民。

5.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是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对失地农民实行培训与就业优惠政策,将失地农民与下岗职工合并管理,建立再就业培训机构,培训再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政府应针对被征地的农转非人员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并列出专门的培训经费和使用方法;积极鼓励用地企业就地招工;对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的,要参照鼓励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在税收、工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可考虑建立专项扶持基金。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通过对合肥市和常州市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分析,对合肥市失地农民的政策方面的制定给予一定的参考。当前,合肥市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应与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接轨,使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和基本生活保障费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只有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才会更快更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晓.创新是小康的通行证[N].华商报,2002-11-20.

[2] 宋斌文,樊小刚,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4(5).

[3]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与建设[J].管理世界,2002(10).

[4] 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新农村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分...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