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大棚技术扩散的定量化研究

时间:2022-10-24 11:01:08

杨凌大棚技术扩散的定量化研究

摘要: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大棚技术扩散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选出技术扩散过程中农民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从接受者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技术本身的因素、政府与市场的作用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找出了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

关键词:大棚;技术扩散;指标体系;杨凌

中图分类号:S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12-03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Greenhouse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Yangling

SONG Hai-yan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Shaanxi, China)

Abstra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greenhouse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Yangling was carried ou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found ou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dex system was set up by four aspects of recipient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the technology itsel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find out significant factors, and overall evaluation was also conducted.

Key words: greenhouse technology; technology diffusion; index system; Yangling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注意。近几年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而要增加农民收入,有赖于将农业技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农业技术扩散是其关键所在。

中国农业新技术的扩散率仅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70%~80%的农业新技术转化率,只有大约10%的农业科技成果深受农民欢迎并被积极利用,高达50%的农业科技成果被冷淡[1-3]。

要想提高农业技术扩散率,就要研究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的原因,以便有效地调整农业政策,改进农业扩散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扩散率,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调查对象,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为大棚技术扩散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并达到了集聚效应。

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农民是否有技术选择行为作为判断技术扩散的标准,把农民技术选择的结果设为0和1,当农民技术选择结果为1时,即农业技术得到了扩散,从而有利于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民技术选择的因素。从接受者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技术本身的因素、政府与市场的作用4个方面选取年龄、学历、对风险的态度、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土地规模、劳动力人数、决策方式、新技术的获利性、难易程度、政府的扶持与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等因素作为指标体系。变量设计见表1。

1.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5个乡的农民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与走访大棚基地,共得到有效问卷86份,对调研结果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各个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与方差(表2)。

数据来源于对杨凌5个乡的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走访大棚基地,以有效的86份问卷作为样本数据,统计出采用大棚种植技术的用户有59户,占样本数据的68.6%。利用SPSS 17.0软件,将各自变量模块依次带入Logistic模型(表3)。模型1先将接受者个人因素与是否选择大棚技术进行回归分析,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家庭因素,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技术本身的因素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2 杨凌大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评价

2.1 接受者个人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年龄和学历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均为负,即年龄越大选择新技术的概率逐渐变小,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年龄较大者(50~70岁)在体力方面不如青年时强壮,很多体力劳动已经不适合,这是他们不选择新技术的主要主观原因;另一方面,较多的年长者持有求稳心理,希望安安稳稳地过清闲的日子,担心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积蓄会打水漂。从理论上讲,学历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选择新技术的概率越大,而调查结果却恰恰相反。学历高的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外出打工更容易,这也是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是妇女和老年人的原因,而这些人大多是文盲或小学毕业水平,直接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和扩散。

求稳心理也是捆住农民手脚、阻碍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稳定的自然条件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求稳怕乱的心理。在生产和经营中常常采用稳扎稳打按部就班的策略。他们惧怕失败,一旦失败就会影响到收入甚至危及温饱问题,所以在选择是否接受新技术的扩散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高收入技术项目不敢问津。

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也对技术扩散具有显著的影响。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得知新事物的机会也多,科技意识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科技成果扩散也比较顺利,这部分人也愿意承担科技带来的高利润和一定的风险。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有困难,反应也较为冷淡。

2.2 家庭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土地规模对大棚技术扩散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杨凌灵活的土地租赁政策和健全的体系,让有经营能力和欲望的农民能够方便地得到经营所需的土地,因此,土地在此不是大棚技术扩散的瓶颈。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劳动力。结果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对技术扩散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多,接受农业新技术的机率就越大。家庭的决策方式也在很小程度上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扩散。研究结果表明,与家人一起商量的决策方式较配偶、自己或年长者说了算的决策方式更容易使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

2.3 技术本身的因素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经济效益,因此新技术的获利性是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相对来说,农民更容易接受难度不大又能获益的农业技术。但对于一些高投入高产出的高难技术,他们也会冒险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

2.4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政府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技术的扩散。据统计,杨凌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一期建设共计投资1.1亿元,建成占地276.40 hm2,设施农业大棚2 223座,塑料大棚33.33 hm2,二期准备建设333.33 hm2设施农业大棚和266.67 hm2猕猴桃基地。杨凌出台政策,在规划区内,每建一个日光温室大棚财政直补1.5万元,并协调银行给农户贷款1.0万元,全额贴息3年,对于带动效应大的合作社,每个大棚再加2 000元补助。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大批有远见、有胆识的人士被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惠政策所吸引,因此为大棚技术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市场价格对大棚技术的扩散影响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大棚内种植什么品种农户可以自由地调整,但由于大家都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大多数农户种植的都是番茄,一方面大家可以分享种植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家和技术员的指导。

3 农业技术扩散的优化措施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更多高学历的青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青年从事农业生产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壮的劳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因为青年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胆识和谋略,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尝试新技术。政府应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农业院校和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从事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2 注重“留守妇女”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青年劳动力在外寻找就业机会,“留守妇女”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的家庭支柱,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使得改变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的观点和提高她们的生产技能成为当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环节。

3.3 提供各种农业保险,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害怕使用新技术会造成经济损失是农民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消除农民接受新技术时怕担风险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农业保障措施。如扩散技术者先投入并作经济担保,之后在从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中逐步收回投入的成本,以此改变农民对新技术的心理阻抗。同时,为了鼓励农户积极使用农业新技术,降低农户使用新技术的风险,应建立农业技术创新风险制度,也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3.4 加强教育培训和实施人才引进机制,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

农民是技术扩散的受用主体,高素质的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对新技术的反应敏捷,对新技术的需求也较旺盛。而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职业培训者偏少,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显示,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据调查,88.3%的农户无法从正规科技部门获得有效的科技知识,最近3年,有78.5%的农户从未接受过农业科技培训,90%以上的农户从未受到过农技人员的实地技术指导[4]。因此,应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有以下3点:①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步伐,培养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劳动者。②鼓励农技人员参加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农业新技术,注意技术的适应性,同时增强技术指导,搞好各类农业示范园建设,不定期进行新科技培训和服务等。③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更新经营理念,增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5 重视农业新技术的收益性

农民之所以选择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技术的额外收益,因此应重视农业新技术的收益性。一是推广优良品种,形成特色农业。二是注意树立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技术的回报率。

3.6 重视农民的技术需求

一是消除农民心理障碍,培养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吸纳能力,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二是重视与农民的信息双向沟通。扩散人员要与农民交流,了解农民的各种需求,并向农民提供信息,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提高农业技术的扩散效率[5]。

参考文献:

[1] 李兴祥,刘暑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4(5):6-9.

[2] 刘春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5(8):55-56.

[3] 张密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7,19(12):21-22.

[4] 宋燕平,栾敬东.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4):52-54.

[5] 黄群俊.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民选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5(5):3995-3996.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宋海燕(198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从事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研究,(电话)15091057002(电子信箱)。

上一篇:棉花锌吸收及累积规律研究 下一篇:高效JM109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条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