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修身思想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24 09:17:09

论孟子修身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修身修心

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修身做人必须培养和保护“四端”,坚持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善,所谓性善,在孟子看来,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行,而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善的因素或成分、善的苗头或萌芽,孟子把它称之为“端”。孟子解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孟子讲的这“四端”,其实指的就是以下“四心”即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怜悯心;羞恶之心,指人因为自己不为善而感到羞耻,因为别人不为善而憎恶的感觉;辞让之心,即懂得礼让;是非之心,是指懂得正确与错误。孟子认为,这四端是人生来就有的,没有四端的人,“非人也”(《公孙丑上》)。

孟子突出强调了“心”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重要性,认为尽心不但可以知性,而且可以知天。“四端”在我,随处发现,智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也。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吾度内。这段话论人之性情,对我们现代人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人只有去修身修心,才能不断地日新又新,四海虽远,亦吾度内。人如果不去修身修心,皆自弃也。修与不修,亦在我而已。公民的修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孟子的修身、修心学说是他改造人、改造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手段,也成为与其性善学说相互发明、相互补充的重要内容。

二、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

修身做人必须寡欲存心,仁义至上。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离娄下》)。这里的“心”,指的就是人生而固有的四端之心,它纯净透明,没有杂质,所以也称“赤子之心”。“存心”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伟大的人物所以伟大,首先就在于他“不失赤子之心” (《离娄下》)。怎样才能不失赤子之心呢?关键在于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修身的途径。

寡欲不等于禁欲。人的生理感官欲望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与仁义道德产生矛盾、对立和冲突,这就要求人们用理智的力量,充分发挥内心的作用去克服感觉和外物对人心智的诱惑和干扰,这就是寡欲的真正含义。人性虽善,但受物欲影响多了,可以趋于恶。因此,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节欲、寡欲。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寡欲就是要尽量减少欲望或者没有欲望,这很显然是对孟子思想的浅解。

孟子认为大多数人是能够使利欲服从于善心和理性的。寡欲是为了存心,即为了存仁义之心,因为仁义之理高于一切。所以,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孟子倡导的节欲、寡欲并不是目的,而是其“存心养性”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孟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的好坏以及修养境界的高低,都是由自身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只懂得追求物质利益的自我满足,就难以发掘内在之善性,就难以成为道德君子;要成为道德君子,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通过“心”的向外扩充,使“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做一个以天下为己任、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道德价值。孟子从人的普遍性原则出发,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调动、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觉性,促使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去进行道德修养。孟子的这一理论特点对后世仁人志士所奉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崇尚民族气节、坚持正义、具有顽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精神激励功能。引导和培育着国人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去发现、实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了。从现代社会道德层面讲,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欲望和利益为驱动机制的生活方式,它虽然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但又具有腐蚀人们的理性道德,以感望来取代精神理想的消极作用。很多人的价值观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变成了以金钱为中心,只有能够得到金钱,便可以不择手段。有的人甚至为此失去了人格、信誉和良心。所以,孟子的寡欲和存心养性的修身思想对我们当代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是我们“以德治国”方略的文化基础。新的政治道德不仅要通过公共权力来维持秩序和进行价值分配,而且要通过国家力量将一种道德伦理观念推行于社会,不断借助于理性指导的实践而完善自身。

三、集义养气

修身做人必须集义养气,具有浩然之气。原因如下:1.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配义与道”。孟子认为“直”,就是正义、道义。人若能用道义来培养此气,并自觉地不去违背道义,与道义相配合,那么此气就能生长壮大起来。2.“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正义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集义就是坚持长期积累人心中所固有的正义,经常自觉地做自己良心上认为应该做的事,这样浩然之气就有可能从心里产生和发扬出来。孟子特别强调的是,正义是人内心固有之物,道德准则是内心的需要;是要持之以恒地集聚道德行为。3.“行有不廉于心,则矣”。意思是说,人只要做了于心有愧的事,这浩然之气就软弱无力了。人只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才能理直气壮,勇敢无畏。4.“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要时刻保持住气,但不能违背规律去促使气生长。孟子认为,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必须坚持不懈地培养它并使其渐渐地增长,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5.“持其志,无暴其气”,意思是说,人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能滥用自己的感情意气。为此,孟子强调在实践中,以志调动气,使气充满流行于人的身体内,井然有序地展现自己的德行。孟子的这种思想进一步指出了修身的另一个途径,那就是集气养义,配义与道。人若能养成此气,则其行勇决,无所疑惮,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其体有所不充,则亦不免于疑惧而不足以有为矣。这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内心修养有很大帮助,现代人有很多人在处理事情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难以抉择,实际上都是内心的修养不过关。如果我们做事之时配义与道,则无馁矣。

四、反身内省

孟子认为,修身做人必须反身内省,人应该经常地反省自责,检查自己。在这里,孟子主要强调两点:一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善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恭敬你,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二是要有知错就改的态度。孟子说:“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就是说,人不可能无过,重要的是在自我反省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言行确实有与天生的仁义善心相违背的地方,作为一个君子就要知错即改,而不能文过饰非,将错就错。这样百姓就会敬仰他。人心中的善性就是在这样持续不断的主观反省过程中得以发现、恢复和扩大,人的道德品行也就是在这种持续不断地反省过程中趋于成熟、完美。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人如果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反身内省。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人只有经常地反省自己,才能够以他人为镜,剖析自己,不断地改正自身的缺点,以达成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上一篇: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语言学习 下一篇:中等卫校临床教师职业倦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