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也冷静

时间:2022-10-24 08:48:01

企业在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时,要防止过度迷信国际大投行所谓的“专业分析”。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下,“走出去”已经逐渐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首要战略目标。与实体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海外淘金似乎稍显顺利。2007年10月,中信证券收购美国贝尔斯登总股本6%;同年11月,平安保险收购欧洲富通集团4.18%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在这里,中资金融机构主要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出现,所购股份一般不超过10%,不会因所在国的安全审查而被拒批,被并购方管理层亦不会从中阻挠,故此类并购案基本上都能获得批准。

毫无疑问,海外并购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双赢”之路。不过。淘金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其一,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往往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完整的战略部署。相当一部分中资金融机构在理念、制度、技术等方面对国际金融市场认识不充分,主要依靠美国大投行的推荐、介绍,对海外投资也没有经过全局考虑。然而,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如在此次突然爆发的金融海啸中,美国贝尔斯登已破产倒闭,欧洲富通银行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黑石集团股票市值大幅缩水,这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并购蒙受了重大损失――“出海抄底”变成了“深度套牢”。

其二,面临跨境管理的挑战。完成并购之后,中资金融机构将拥有越来越大的经营网络。不过,海外并购要真正发挥并购效应,实现盈利,单靠扩大规模是不够的,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以及原有业务进行协调和整合。考虑到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文化背景、市场环境都不一样,在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经营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土化进程自然不会很短。那么,如何防止境外机构扩张过快带来的管理风险就成为母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中资金融机构对于“走出去”还是要保持相对冷静的头脑。

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时,应当注重优先策略,避免过度扩张,消化不良,要防止过度迷信国际大投行所谓的“专业分析”。实际上,国际大投行负责中国业务的人员,无论头顶什么光环,主要任务就是开拓市场,在报酬与业绩紧密挂钩的条件下,不可能真正考虑中资机构的投资风险,必定以完成交易为主。对此,企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分析师,先学习、研发,后实质推进。比如,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学习和研发窗口,通过投资研究团队,全面熟悉游戏规则,了解和熟悉市场最新产品,进而寻求投资机会;或者先易后难,企业可以先在比较熟悉的新兴市场,诸如香港、新加坡等地投资布局,以便为进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做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储备。

另一方面,建设更加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机构,要培育企业一体化的经营理念,努力化解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融合不同国家员工之间的价值观念。加快建设并购各方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面向全球招聘专业人员和高管人员,以便尽早实现1+1>2的并购目标。

上一篇:矿权交易之痒 下一篇:攀钢;另类上市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