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护理

时间:2022-10-24 07:49:13

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护理

【关键词】昏迷;深静脉血栓;原因;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50-01

因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等原因导致的中枢性昏迷患者,在救治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不予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1],是常见的下肢静脉疾患之一。目前认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目前公认的造成DVT形成的三大要素[2]。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治疗,效果非常显著[3]。

1.原因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常由于创伤及应激状态导致应激物释放,激活内外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其常导致肢体瘫痪,下肢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而失去收缩功能,下肢活动减少和长期卧床,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局部凝血酶因子大量堆积,导致局部高凝,处于低流率状态,在静脉瓣膜窦内形成涡流,导致局部瓣膜缺氧,使得白细胞粘附因子得到表达,导致白细胞粘附和迁移,使得血栓形成因素加强[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接受手术治疗或并发肢体偏瘫,昏迷时间较长,该类患者DVT的发生常与手术或创伤损伤血管内皮,造成组织破坏,应激物释放,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5];术后长期制动、卧床致活动不足及血容量相对不足使血流减缓;加之病情需要控制颅内压而进行大剂量高渗液体静脉输注加强脱水剂治疗,在输注的过程中,局部形成高渗环境,使输液静脉内皮细胞脱水,形成局部静脉内膜损伤;脱水导致体内循环血量不足,血液呈高黏滞状态,血流动力发生变化,微循环障碍,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2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89例,其中男64例,女25例,年龄20~83岁。

3 护理体会:

3.1护理人员对该类病员进行护理时,要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建立充分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给予充分重视,对DVT的高危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尽可能的采取多种方法降低DVT的形成。

3.2加强观察,及时解决;对患者出现下肢肿胀,肤温异常,浅静脉充盈程度加重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治疗。

3.3适当抬高下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

3.4加强偏瘫侧下肢的被动功能锻炼,由护士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由跟腱起自下而上挤压比目鱼肌、腓肠肌,进行持续被动关节活动,增强瘫痪下肢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淤滞状态;由于解剖差异,左侧 髋静脉受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所以护理中要加强左下肢的被动活动。静脉受到

3.5对意识清醒后的患者,卧床期间鼓励其进行踝关节及足趾的主动伸曲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6对昏迷患者,尽量避免下肢输液,偏瘫患者避免在偏瘫侧肢体静脉输液或采血,而主要选择上肢浅静脉,保护下肢静脉血管壁不受损伤;如上肢静脉穿刺困难,可选用深静脉置管方法;或在下肢静脉输液时常规选用小号留置针,减小对血管壁刺激;同时加强输液侧肢体的主被动肌肉收缩锻炼,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发生红、肿反应即应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治疗。

总之,对昏迷患者应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临床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将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病员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乐民,魏林.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1―105.

[2] 吴介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0―891.

[3] 张新生,江曾炜 .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医学杂志,2008,18(6):409.

[4] 李泉曾,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43―244.

[5] 徐周伟,万圣云,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分析病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26(2):204―206.

上一篇: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下一篇:前列腺特异抗原的临床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