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导图为依托的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时间:2022-10-24 06:50:30

以思维导图为依托的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一、问题描述

聊起六年级学生的习作,我们常常诧异于学生习作水平差距之悬殊。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还比较生动,有条理,但是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有的学生习作内容很真实,感情也真挚,但寥寥几个字,只有事情梗概,没有细节描述,没有详略安排,更谈不上恰当的表达方式,不能深切地打动人。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发现造成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

1.从课程目标的把握上看,存在理念偏差的现象

审视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习作要求的梯度: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了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及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到了第四学段,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课标中虽然没提及小学生习作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但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有所渗透,尤其是作为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的六年级习作教学中。有了六年级的铺垫,将来达成这些目标就会容易一些。但许多老师没有深刻理解叶老话中的“初非必要之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凭着“只要能写长,文章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经验走路,结果字数倒不少,内容却大多如流水账。

据我了解,处于一线的大多数六年级老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和目标的有效实施是有欠缺的。

2.从教学过程看,存在着方法指导缺失的现象

课标强调小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小学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写作建议中还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面对宽泛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各不相同的经历,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大致讲一下习作要求,读几篇例文,就让孩子开始写作。有的对拓展习作材料这一环节还比较重视,至于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常常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材料取舍的指导,没有安排内容先后和详略的指导,没有细节描写的指导,没有条理清楚地表达的指导,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就像未加管理的禾苗,饱满的有几株,大多数淹没在岌岌荒草中。

3.从教师的教学评价上看,存在着效能失却的现象

翻开孩子们的习作本看老师的评语,字里行间的确闪现着对学生写好文章的鼓励,但缺少一些对文章技巧的指导——“要把这件事写详细就更好了。”“这件事的过程基本上写清楚了,但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再具体些,文章就会更出色”“象山旅游,好玩在哪里呢?”这些评语无疑成了马后炮,很少有学生会再根据这些评语重新审视习作。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文章技巧的指导提至习作前,落实在构思、起草等写作实践中,效率会大大提高。

4.从学生的习作态度看,存在着作前疏于思考的现象

现实中,孩子们普遍在习作前疏于思考。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学生往往稍作思考就匆忙下笔,然后边思考边写作,停停顿顿,磕磕绊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很少能做到习作前先通盘考虑。胸中没有成竹,要想写出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的文章,也就是难题一个了。许多老师也教过学生列作文提纲,但由于提纲条款过于整齐,格式过于呆板,只能粗线条表现习作过程,却不便于表现思维中细节的部分,再加上学生怕麻烦,很少被自觉运用到习作中。而画思维导图可以用各色彩笔绘制,绘好的图案就像一朵欣然怒放的焰火,绘制的过程就像艺术创作。

三、策略内涵

本次实践探究主要是针对学生起草习作前的思维过程而设想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1)学生层面:依托思维导图,学会在习作前思考,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构思,提高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2)教师层面:探索依托思维导图的六年级课堂习作指导的模式。

四、策略实施

1.依托思维导图,寻求途径和方法,达成学生层面的目标

(1)范例导引,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为了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我指导一学生画好简单的思维图(如上图),出示在投影中,并让那个学生说说绘制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思维导图有了最初的印象。

(2)扶放结合,尝试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着手教全班学生如何尝试画思维导图。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并把这几个字圈起来,然后问孩子们:围绕柳树,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师生讨论,交流。有的说,可以写它的生长环境;有的说可以写它一天中看到的好风景;还有的说,可以写蝉、小鸟和它的美好生活……教师相机伸出一根一根的线条,每根线条上相应写上一些关键词。学生再进行思考,讨论,哪些线条上的内容应该重点写,末端还可以辐射出哪些小线条,再写上关键词。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3)大胆放手,绘制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基本掌握,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绘制了。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习作主题:人间有真情,写作技巧上要求会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我要求孩子们根据积累的日记材料,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鲁××同学确定了上课时肚子难受的事作为写作内容,我就以此来绘制思维导图。她从主题圈中伸出五条线条,分别是开头、赵老师发现我肚子难受、赵老师帮助我、我的脸色慢慢恢复了、结尾。她把“赵老师帮助我”作为了重点,从线条末端又伸出了许多小线条,写上了关键语句,还标上了写作序号。思维导图虽然还有些稚拙,但已有板有眼了。

(4)有效点评,改进思维导图。绘制好思维导图,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例,根据习作训练重点,师生进行当堂点评,针对图中欠缺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优化习作思维。上面鲁××同学的思维导图就作为代表性图例,当堂讲评,肯定了优点: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清晰,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明确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落实了,只是题目“人间有真情”太宽泛,应改一改。后来她改成了“胜似母亲的关怀”。

(5)起草习作,物化思维导图。完成了思维导图后,学生开始习作,把作前的思考变成文字呈现出来。

如果孩子们在第三学段中养成了习作前根据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会审视自己的习作思维,那么要达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的习作目标也就容易了。

2.依托思维导图,探索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达成教师层面的目标

(1)绘制思维导图,拓展习作素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拥有素材,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了。还是以上面所举的“我是大自然的一员”为例。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问孩子们,围绕柳树,可以写些什么?除了上面所说的内容,孩子们还说到可以写它一年中的变化,可以写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可以写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还可以写看到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妇女在洗衣服……随着一根根线条的添加,孩子们惊叹道竟有这么多内容可以来写作。

(2)审视思维导图,取舍习作材料。这个环节,主要是审视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与习作话题关系紧密的,取;与话题关系不紧密的,舍;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作为习作的内容。像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素材都写到同一篇习作中去,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和自己的思考,选择其中的一些素材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比如,可以选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作为写作内容,也可以选择生长环境、一年中的变化、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等作为写作内容。

(3)细化思维导图,丰满习作细节。这个环节中,要指导学生确定习作重点,并考虑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上例中,如果把柳树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作为重点,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相依相存、温馨和谐的生活再现出来。如果把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或妇女在洗衣服作为重点,则可以进行场面描写的训练。

上面三个环节其实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作为一个范例提供给孩子们。他们可以模仿着来画“我是一片云”“我是一条小鱼”“我是一株蒲公英”等的思维导图。

(4)交流思维导图,优化习作思维。孩子们画好了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在前面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5)依托思维导图,开始习作呈现。经过了前几个步骤,学生呈现习作的速度大大加快,往往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大概400字的习作,而且每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也能较好地落实。

与同事们交流,大家普遍反映,这种习作指导课的模式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不仅六年级可以用,其他年级也可以用,只是在细化思维导图的环节中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笔者经过大量的实践,深深感受到,依托思维导图来进行习作指导和学生习作,效果立竿见影。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体育教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