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4 06:32:44

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新农保从试点到全面开展历时三年,仍存在着养老金保障水平偏低、中青年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且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迫切的。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从中抽象出主观评价、有效性、可持续性、公平性、风险性五个方面23个指标,构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各个指标权重发现了可持续性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

关键词:新农保;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文献述评

已有的关于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少,研究方向主要是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进行整体社会保障的绩效评价。对于社会保障的绩效评价国内外的研究聚焦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上[1]。国内构建的社会保障绩效评价体系有:林毓铭(2007)从社会保障的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三方面着手分析的评价体系[2]。关于养老保险绩效评价体系有:许春淑(2012)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保险与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评价体系[3]。关于新农保绩效评价体系有:尚进云、薛兴利(2012)利用德尔菲法从理论上给出了组织管理、基金管理、监督管理、实施效果、制度可持续这五个方面来评价政策运行的质量[4]。

综合而言,已有的评价体系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未来公共服务将指向"更多更公平",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一环,运行效率固然重要,但却忽视了公平这一基本原则,社会保险问题的研究如果不在公平的基础上讨论效率就失去了意义;第二,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理应成为评价养老保险运行绩效的指标之一,而已有的评价体系中缺少对农民主观评价的考察,这就会使政策适用性大打折扣。

二、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1.新农保运行质量的文献梳理

通过对2009至2011年三年间发表的被引率最高的前70篇和2012年新发表的被引率最高的前10篇有关新农保制度运行情况论文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民参保因素、制度公平性、缴费和领取水平、财政补贴相关问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基金管理问题、制度运行风险、制度普惠性、筹资问题、制度可持续性、制度衔接和捆绑式缴费等问题被经常提及。而上述问题可以分别归入主观评价、有效性、可持续性、公平性和风险性这五类。

2.指标体系的构成

以下将结合文献研究的成果和实地调研的经验对应选取合适的指标来构建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1)主观评价指标:反映基层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的指标包括:对新农保参保和领取手续的认可度(%)、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反映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认可程度的指标包括:对新农保捆绑缴费的认可度(%)、对新农保缴费标准的认可度(%)、对新农保政策信任度(%);反映新农保和其他制度的衔接情况的指标为:对新农保与其他制度衔接工作的认可度(%);反映新农保对农民生活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指标包括:生活被参保缴费影响了农民比例(%);老年生活能够由新农保保障的农民比例(%)。

(2)有效性指标:反映新农保制度保障水平的指标包括:养老金生活保障系数(%)、养老金收入替代率(%);反映新农保制度号召力的指标为: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缴费水平(元/人);反映政府财政实力的指标之一:养老金发放率(%)。

(3)可持续性指标:反映中青年参保情况的指标为:中青年参保率(%);反映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指标包括:个人缴费增长率(%)、政府财政年增长率(%)、财政投入农村养老保险的比重(%);反映基金运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为:基金运营收益率(%)。

(4)公平性指标:选取以下2个指标分别反映制度内和制度间的公平性:政策宣传覆盖面(%)、城乡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之比(%)。

(5)风险性指标:当前或未来的新农保计发系数(当前为139)能否"保基本"又或者增加了农民缴费负担需要选取反映制度制定风险的指标:新农保替代率风险(%);筹资能力是新农保运作的动力源,需要选取反映筹资风险的指标:新农保筹资风险(%);新农保基金运作面对的最大风险是贬值风险[5],故选取反映基金投资风险的指标:实际利率(%)。

(二)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能够通过运用递阶的层次结构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分析,将每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之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再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并排序出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最后利用得到的权重比较各措施的优劣。具体的步骤如下:

1.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2.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4.评价体系构建结果。

经过计算处理,得到新农保制度运行质量的评价体系如下图1:

图1 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体系及权重

比较各权重大小,首先得出可持续性是新农保制度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占0.4716的权重;其次中青年参保率是措施层中最重要的指标,占0.2779的权重,其后是城乡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之比和人均缴费水平,这表明了当前地方政府在推行新农保政策之时不仅需要通过深入宣传以提高农民缴费水平和中青年群体参保积极性,还需要围绕"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结语

本文从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探讨了新农保制度运行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抽象出5个方面23个指标,这些指标都相对易得,而且涵盖了过往理论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创新性的将反映农民意愿的主观评价指标纳入了新农保评价体系研究之中,也很好的解决了新农保评价体系忽视公平性的问题,此外除了主观民意调查数据使用的准确性仍需论证外,其余指标都具有客观性。笔者期望该指标体系能够为各级地方政府监控新农保制度运行质量起到辅助作用,也为将来以政策运行质量研究为主的新农保制度研究作出铺垫。

参考文献:

[1]科林・吉列恩・约翰.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M].杨燕绥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林毓铭.社会保障政府绩效与评估指标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115-119.

[3]许春淑.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绩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6):43-46.

[4]尚进云,薛兴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评价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1):91-96.

[5]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62-66.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初探 下一篇:从学术权力视角探析高等教育体制中政府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