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三农问题及金融政策分析

时间:2022-10-24 04:53:29

贫困地区三农问题及金融政策分析

一、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三农”问题的现状

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贫困县名单中遍布全省9个市、共39个县。这些贫困农村地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三农”状况有所改善,但“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在:①从农业来看,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和劳动,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劳作为主,随着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出现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这就在河北省形成了现代工业与落后农业并存的局面。②从农村来看,总体上农村消费水平要落后城镇10至15年。随着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农村消费品市场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下。③从农民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农民主要单一地从事农业生产,思想观念仍然是自然经济的,市场经济的成分很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2006年承德地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元)综上可知,要解决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三农”的“缺血”问题。因此可以说农村金融关乎“三农”发展大计。

二、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金融现状

河北贫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种类较少,以承德贫困县为例,除了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在各县均存在、中国农业银行在个别县有机构以外,其它如农发行、中行、工行、建行、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几乎没有,相反,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却有较大的市场。

①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看成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然而河北贫困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却不高。农村信用社存贷比较高,表明农村信用社资金短缺严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种类较少,并且主要支持农业季节性生产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资金需求。

②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几乎是贫困农村地区仅有的国有商业银行,但是随着各地的金融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金融发展的地域结构在贫困农村地区表现不够合理:a.在贫困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减少。金融改革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考虑,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使其基层机构沦为“吸存机器”。b.农业信贷投入比例下降。农业银行以商业化经营为目标,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导致农村金融资源“流出”,对农业信贷投入逐年减弱。

③邮政储蓄。邮政储蓄主要办理以个人为主要对象的储蓄存款业务,有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天然优势,在结算等方面为农村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但是邮政储蓄目前提供的金融服务水平较低,并存在制度缺陷,表现在:a.在业务上它只吸收存款,只是在近期开始了定期存单质押小额贷款业务,金融服务产品相对比较单一。中间业务以代收代付为主,如保险、代销基金、代收水电费、粮食直补款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业务。且金融服务经验尚不丰富,金融创新能力相对不足。b.各地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机构被人们称为“资金漏斗”。

④非正规金融机构。目前贫困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种类包括: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高利贷、私人借贷、当铺、标会等。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农村借货市场上民间融资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它能成功克服“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融资”这四大农村金融难题,以其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等优势逐渐或者说是一直在农村发挥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替代效应。农村金融业务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综上所述,贫困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缺失及缺憾,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功能呈现弱化之势,贫困农村地区对金融信贷的需求也逐渐被忽略。农村经济的“贫血症”和“失血症”日益严重。

三、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金融与“三农”问题相关性分析

关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i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s.Shaw)在深入地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健全的金融市场,导致其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当前河北贫困农村地区的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且由于城乡在人才占有情况、科技技术情况、资源占有情况、信息流通情况等差距很大,农村经济和金融表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化”。农民增收缓慢引致农村市场无法开拓。农村金融也一定程度的被抑制,既而弱化了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功能,严重制约了贫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四、加强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研究①构建新型农村投融资体系。要解决当前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中存在的农村信贷支持量不足,农村资金外流比较严重的问题,必须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一,确定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地位。

a.确立农信社的“支农”主体地位。首先,确立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强调其支农作用,明确其支农发展方向,并硬化其投入农户贷款和农业企业贷款的比例,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经营管理中,促使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为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b.落实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义务。首先,要抓住重点,积极扶持农业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商业化及乡镇网点多的优势,全方位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各种中间业务服务。再次,要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另外,还要重视农村银行卡公司的发展。

c.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首先,不断巩固和增强农发行的传统业务———足额供应粮棉油购销调储资金。切实将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再次,在继续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d.合理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首先,加强邮储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按照“集中运用、审慎拓宽、分散风险、兼顾收益、向‘三农’倾斜”的监管原则,积极开辟新的资金运用渠道,鼓励和支持邮储将一定比例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其次,注重建立邮储支农的长效机制。2007年初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为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为进一步解决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问题,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重要保障。

第二,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类型的诸如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到农村投资入户,开发农村市场,同时要规范和引导现有民间借贷组织。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环境是现代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可以形成“资金洼地”效应,有效提高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支农的信心。因此,金融部门、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乡镇企业和农户转变经营管理理念、规范财务管理、树立诚信观念、增强还贷意识、与农村金融部门互信、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上一篇:低碳经济形势下景区运营管理创新 下一篇:CLIL教学对商务英语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