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时间:2022-10-24 04:50:08

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洁、迅速、正确是反映一个人数学素质高低的表现之一。目前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偏低,学生口算基本功不扎实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了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的方法和技巧,口算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1.口算要坚持练习。最好是每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新课之前,安排3分钟的口算练习。一般可用口算题卡,每节课做一页,做完集体订正。或者用多媒体出示的形式,指名回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课前,可进行小数乘法和整数除法的口算,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练习口算的多种方法。低年级可采取游戏的方法。如,夺红旗、摘苹果等。总之在学生口算完给予适当的奖励。高年级可采取小组比赛、接力赛等形式。另外,各年级都可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口算测试,让学生和老师对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

3.指导后进生,提高口算能力。针对有一些思维反应慢、接受能力比较弱、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课上做口算时,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可以让他们来做,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不厌其烦的教会他们口算方法,然后再算。并建议他们利用课下时间加强练习,发现进步要及时鼓励,鼓励他们争取早点追上其他同学。这样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

4.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口算除法60÷20时,可先出示乘法20×3=60,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这样能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的练习还能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减少旧知识的遗忘。

二、掌握多种算法,是提高学生口算的重要途径

1.理解算法,助口算。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也是掌握口算基本方法的有效途径。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16×3”时,先通过直观演示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口述先算3个10得30,再算3个6得18,最后把两次乘积相加得48。又如,在教学3.5×3时,把3.5看作35角,用35角×3=105角,再把105角化成10.5元。从这个感知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算理,然后在原式上初步概括,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这样一种算法模式后,老师可以再出示一些类似的习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简便”助口算。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简便算法来帮助学生口算。例如:147+148+149+150+151+152+153这道口算题,如果单纯的要求学生报出结果繁琐容易出错,应让学生思考简便方法,得出150×7。又如,0.25×4.78×4=O.25×4×4.78=1×4.78=4.78.这样借助简便方法,学生的口算方法就会合理灵活,速度快结果也准确。

3.熟练掌握几大定律,助口算。掌握一些理论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要让学生熟练应用五大定律: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其中乘法分配率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反用两方面的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

4.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助口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轻松应对一些复杂题目。如:在学习完“商不变的规律”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把500÷25和500÷125的除数变成整百数,使计算简便。

5.趣味知识助口算。一些趣味算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进行口算。可以鼓励学生收集这样的知识,大家互相交流验证,然后运用到口算学习中去。

6.熟记常用数据,助口算。如:熟记25×4=100,125×8=1000等等。还有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相乘各自的积。

三、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口算也不例外,单纯的口算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脱离生活的口算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生活情景,把口算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时,我就创设一个学生去肯德基买套餐的生活情境。一份套餐18元,买5份这样的套餐需要多少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了。

(责任编校:长江)

上一篇:改革数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