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数据的处理

时间:2022-10-24 04:17:50

表格数据的处理

一、教材分析

“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中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解怎样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和筛选。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的欲望强烈,表格数据处理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因此教学设计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公式与函数统计数据;理解数据排序时各关键字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发掘新的知识点,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真实、实用的教学内容,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斗志。

四、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表数据计算、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工作表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数据区域的选择。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以导入新课(3分钟)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表格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譬如成绩表。对表格进行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我们所需的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就以13班的期中考试成绩数据为例,体验表格数据的处理过程。

师:我们用什么工具可以把这个数据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呢?

师:简单介绍Excel的界面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及单元格等。

生:可以用Word、Excel完成。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趣,使学生整堂课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探索新知。

2.公式计算(10分钟)

师:计算出第一同学柏帅的成绩。

生:可以通过运算获得。

(目的是引出公式计算。)

教师巡视,等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演示,第一学生柏帅的成绩的统计过程,在G2单元格中输入“=110+120+100+90+80+92+80+98+89”。

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师:继续统计其他学生的成绩。学生还用上面的方法计算,为了引出自动填充。

师:Excel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快速统计大量数据的功能,即自动填充。该学生利用自动填充功能进行统计,结果统计的各行数据为相同的值。

(目的是突出利用单元格名称进行数据计算的重要性。)

师:另找一名学生演示利用数据单元格名称统计。在G2单元格中输入“=D2+E2+F2”,然后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统计其他行中的销售总量。

3.函数计算(10分钟)

师:若只想查看本次期中考试数学最高分和最低分,还能使用公式法吗?

生:不能。

(目的是引入函数计算。)

师:初中时我们接触过函数,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函数呢?

生:用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

(让学生自己操作解决问题,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先选取数据范围,再插入函数,最后却计算不出结果。利用教师机广播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生:利用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前,先要定位存放最后结果的单元格,然后插入函数,再选取数据范围。

(目的是提示学生利用函数计算时,定位数据结果存放单元格的重要性。)

4.数据排序(8分钟)

师:看看13号同学是多少名?生:思考问题,对总分进行排序。

(目的是引出数据的排序操作。)

(先让学生在下面自己操作,5分钟后找学生上来演示。学生利用数据排序命令非常成功地解决问题。)

师:观察排好顺序的数据表,看看有没有问题。

(学生发现有两个总分相同的记录。目的是提示学生在排序操作中,什么时候次要关键字起作用。)

师:为什么两个总分相同,却蔡娜在前,王超在后呢?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当中关键字时,按拼音顺序排列。)

5.数据筛选(10分钟)

师:看看哪些同学数学大于110分且英语成绩都大于60分?

师:有没有一目了然的方法?(老师演示筛选的操作步骤(提出注意点)。)

生:排序。

(目的是引出数据筛选。)

6.课堂小结(2分钟)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讨论补充。)

(让学生自行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7.布置作业(2分钟)

(1)用函数法计算各科平均分。

(2)筛选出语文的最高分。

为了巩固重点知识,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特意布置两道小题。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提出自然连贯,逐步深化,整节课讲练结合,流畅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 下一篇:让信息技术课堂“趣”味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