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丧葬习俗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10-24 04:16:19

西方丧葬习俗的文化解读

摘 要:各种习俗都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西方国家围绕死亡进行的遗体处理、怀念、祭奠等一系列礼俗活动,无不透射出基督教的影子和权利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正是在基督教文化和权利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两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人有其特有的坦然面对死亡、超越死亡的生死观。

关键词:西方;丧葬习俗;基督教;平等;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98-02

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十分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经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种能力和习惯[1]。习俗往往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约定俗成的通则,却往往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丧葬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它是深层次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本文将对西方丧葬习俗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以期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西方传统葬礼习俗

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徒,西方丧葬礼仪几乎都是宗教式的。传统的葬礼主要包括停丧、守灵、弥散、下葬等几个环节。

停丧。在西方国家,每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都要在神父面前进行最后一次忏悔,祈求天父宽恕自己的罪孽。通过忏悔和祈祷,使死者能正确看待死亡,摆脱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更衣,整容。人们从洗礼池舀出圣水,并向灵柩洒圣水。然后将尸体放入棺材中,停放在教堂或者殡仪馆,并点上长明灯。

守灵。放置在教堂和殡仪馆的灵柩,由死者的亲友们轮流守护照看。

弥撒。由神父主持,介绍死者生平并唱赞美诗和祈祷。亲友们也在仪式上讲述死者生前难忘的生活故事,共同回忆和感谢死者与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些回忆绝大多数内容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引得人们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堂或殡仪馆通常会安排一段时间,让人们有机会“表达最后的敬意”,和遗体告别。

入葬。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神圣仪式,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们都身穿黑色衣裤,男士打黑色领带。墓地边安放两排椅子供亲友坐。神父还要在墓地为死者祷告,然后把棺材放入墓地,亲友们把手中的鲜花撒入墓地后就可以离开了。在整个过程,包括在教堂、送葬路上或是葬礼现场,亲友们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以避免打扰死者灵魂安静。埋葬后,工作人员把墓填平,插上十字架,立好写有名字和生卒年的墓碑。

现代社会中,西方葬礼仪式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下葬仪式,二是纪念仪式。下葬仪式通常都由殡仪馆操办。殡仪馆是私营的,大多是家庭经营,代代相传。人去世以后,由验尸官签署死亡证书,然后就由殡仪馆接手葬仪,一切事务全部由殡仪馆安排。送葬时灵车行进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亲朋的车,浩浩荡荡一个大车队。送葬通常是很隆重的,家属可以向警察局申请警车开道。每到十字路口,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都可以畅行无阻,过往的车辆都自动停靠在路边,并鸣笛示意,表示对死者的敬意。纪念仪式主要包括人生分享会和弥撒,通常在教堂举行。先是由牧师为逝者祷告,之后由亲属和朋友回忆逝者生前的故事。这个仪式后,亲属通常还要举办一个招待会,所有来宾一边观看以死者的人生历程为主题的DVD短片,一边喝着咖啡聊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事实上这也突显了西方人的一个主流价值观,分享人生的历练。

二、西方传统葬礼习俗的文化阐释

(一)基督教的支配地位

可以说,自从基督教出现后,西方文化就和基督教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西方丧葬习俗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基于基督教文化下的葬礼,不是个人的事情,是整个信教群体对于上帝的感恩,是灵魂得到永生的庆典。因此,西方传统葬礼举办主体是教会,其葬礼的整个举办过程,都是由教会来担当主角,由牧师来主持,无论是临终忏悔、沐浴,还是为死者举行弥撒,唱赞美诗,主持下葬仪式,教会都从始至终参与。牧师或者神父作为人与天父之间的联系人,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是原罪论,即人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上。而要消除原罪,需要领受洗礼。水被赋予了涤除罪恶,拯救人灵的神学意义。”[2]在葬礼中,人们从洗礼池舀出圣水,并向灵柩洒圣水。洒圣水是对亡者的基督徒受洗身份所作的表达,显示出他是经过受洗而与基督一起死於罪恶,并且一起复活进入新的生命当中。通过临终的忏悔、牧师的祈祷,祈求天父对自己身前的罪孽的宽恕,以求得天父的宽恕,从而使灵魂升入天堂,与主同乐,得到永生。在神父的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意味洗去生前的罪过,干干净净地去见上帝。

(二)超越死亡的生死观

许多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看做是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灵魂是高贵纯洁的,肉体是肮脏低贱的。柏拉图认为灵魂永恒,独立于肉体又赋予肉体以思想和智慧。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于肉体之欢而不能获得超越。希腊哲学中的生死观与宗教结合,成为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基督教正是通过追求以上帝为精神象征的终极价值,来建立生存信仰体系。认为个体生命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肉体是短暂的,而灵魂是永恒的。“灵魂是不朽的、不可灭的,我们的灵魂真的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3]面对死亡,人们虽然是肉体上的失败者,但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对西方而言,个人除了灵魂就是肉体,世界除了彼岸就是此岸,灵魂的不朽在于求善,是在彼岸的不朽。而人的死亡是灵魂摆脱现实罪孽,到达永生彼岸。死亡是生命的超越和升华。因此,他们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面对死亡。尤其是基督教徒们,他们认为死亡意味着升入天堂与主同乐。因此,临终前,西方人不是害怕、恐惧而是向上帝忏悔自己一生所犯错误,得到上帝的宽恕而入天堂、从尘世的痛苦和罪恶中解脱出来。葬礼上,亲友们有对逝者的不舍与伤心,但决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嚎啕大哭。悼念仪式上,亲友回忆、讲述死者生前的故事,整个气氛显得比中国轻松得多。

上一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探析 下一篇: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