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珠三角:面朝大海

时间:2022-10-24 04:01:37

非常珠三角:面朝大海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河的河口三角洲应该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河沟纵横交错。国内的长江三角洲是如此,国外的像密西西比河也是如此,可珠三角并非这样。

倒三角形的珠三角

珠江每年的输沙量只有8000多万吨,其中又只有五分之一的泥沙在三角洲河网区淤积,加之三角洲发育历史比较短,所以珠江三角洲的沉积物厚度平均厚只有20-30米。发育基底刚好位于广州溺谷湾内,面积不_大,其发展潜力远不如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珠三角还遍布低山丘陵,甚至还有死火山。所以,过去有一些专家由此否认珠江三角洲的存在。

从1934年开始到1947年,中山大学地理系的吴尚时和他的学生曾昭璇一起为珠三角的出生而后正名展开了艰辛的工作。他们通过对地理、地质、水文、气候等多方面的研究,终于完整系统地建立了珠三角学说。与常态三角洲不同的珠三角的存在,方被学术界认可。

而今的珠江三角洲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形状呈倒三角,底边西起三水与广州,东至石龙,顶点在崖门湾。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以南、中山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的地区。四周是丘陵和山地,零散分布着160多个残缺山丘,如西樵山、五桂山、崖山等。

西江、北江流至广东三水思贤窖后,进入珠江三角洲。东江在东莞石龙镇汇入三角洲。进入三角洲后,所有水流迅速分散,形成大大小小近百条水道和不计其数的小港小汉。最后,河水由虎门、崖门、磨刀门、蕉门、洪奇沥、横门、虎跳门、鸡啼门(入海口残丘夹峙,称为“门”)等八个口门流入南海。

河网区的河流流速进一步减慢,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了放射状与汊道型复合的三角洲,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长江三角洲。现今,珠江三角洲仍然以每年60-120米的速度向南海延伸。

因珠江三角洲河网复杂,珠三角航运口岸曾不断变迁,导致了一些城镇的历史沉浮。比如佛山。历史上,珠江入海口的西南涌因泥沙淤积堵塞后,佛山这个原来不算大的城镇,一时间因“入府孔道”、“扼省之吭”而突然兴盛,人口聚集商贾纷至,一跃成为大城市。然而到了清末,随着河网的变迁,当初的优势渐渐流失,最后由于淤积影响通航,佛山衰败。

基塘农业与自梳女

这里出现了中国古代,甚至是现代中国都很另类独特的一个群体――自梳女。因为可以自养,她们摈弃了婚姻,通过特地的仪式自己把头发盘成发髻,宣布独身终死。

复杂的珠三角河网密布,沼泽和洼地较多。从气候上说,三角洲上大部分地区位于21°30′N至23°40′N之间,属于热带范围,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宋朝时,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又由于移民南迁,珠江流域尤其是河口三角洲开始大量围垦。至明清纯聪慧的岭南人结合珠三角的自然特点,已经创造性地发展成熟了“基塘农业”的生产方式。

具体做法是:在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方,挖池塘以养鱼,而挖出的塘泥则堆于周围,作为“塘基”,在塘基上种桑树、甘蔗和果树,与鱼塘相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用蚕沙、蔗叶和果叶喂鱼,塘泥肥基。清光绪《高明县志》云:“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矢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这种模式,基塘相互促进,既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息,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生态上形成良性循环,在当代,被推崇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随着农业生产部门多样化和商品农业的发展,珠三角的“基”、“塘”又有了新的变化,表现为“基”上作物多样化,“塘”鱼养殖科学化。塘基由种桑、蔗、果扩大到种植花卉、玉米、花生、蔬菜、瓜果、橡草等;塘鱼养殖则配合饲料,增加网箱养殖和机械养殖。新的变化,使农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质量更高,更具有竞争力。

在珠三角的水热条件下,基塘可以全年生产。由于劳动量不是很大,强度也不高,老弱妇孺都可以做。再加上由蚕丝而带动的缫丝工业,以及相关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一家之内没有所谓的非劳动力。于是,这里出现了中国古代,甚至是现代中国都很另类独特的一个群体――自梳女。因为可以自养,她们摈弃了婚姻,通过特地的仪式自己把头发盘成发髻,宣布独身终死。这种宣告,在古老的中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历史上的自梳女现象,似乎昭示着经济繁荣下的当代,许多女性达到经济独立后,不结婚并且敢于离婚也是一种社会必然?

经济地理变迁的最佳标本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曾经蛮荒之地的珠三角,竟然在20世纪末期,凭借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一跃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之大,已占全国十分之一多,并在过去河涌密布的农桑之地,形成了富有特色珠三角城市群,俨然已是世界上工厂最集中的地区。

城市群的领跑者:广州广州之名,得于三国时期。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允“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秦汉至唐代,广州与海外交往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贸易大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地位被泉州取代。到了清朝,广州曾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是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

贸易是广州这个城市的生命基因。现在,广州是中国大陆第三大经济城市,规模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城市。市区商业网点多如牛毛,居全国城市首位;金融保险业发达,是我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改革潮头的城市:深圳在深圳出大名之前,许多人并不特别熟悉“圳”宇。“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明永乐八年。客家话方言,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到了1979年,一个伟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个划圈的决策,彻底改变了深圳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格局,珠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地理版图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深圳,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在我国大陆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值居全国城市之首。深圳市还是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我国口岸最多和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其人口流动性非常大,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焕然一新的古代名镇:佛山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乡人称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其佛像来源,大约与佛教进入中国的海路有关。

佛山虽然曾因航道淤塞而衰落过,但今天,佛山老树发新枝,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其经济地位极大攀升。

当前,佛山以拥有一大批专业镇而名扬海内外,如陶瓷的“石湾”、铝材的“大沥”等专业镇。这些专业镇是产业群,在一块地理区域内高度集聚的鲜活例子。这种聚集,是人为引导和自发集聚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经济地理演化的标本。

中国制造的代表地:东莞东晋成和六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因境内盛产水草,位于广州之东而得名。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1978年以前,东莞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1978年,国家对外加工政策刚刚放开,东莞就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到1990年代,东莞提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敏锐地把握了世界产业经济梯度转移大潮的机遇,把招商引资的眼光进一步拓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莞制造”已经世界闻名。鞋类、服装、玩具、家具等产品也大量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世界上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今天,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是全球重要的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基地,一批IT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20%至40%的份额,全市电脑零部件综合配套率达到95‰在IT界享有“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的美誉,也有“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说法。东莞经济发展路程所折射的,是中国制造的轨迹。

珠三角文化的地理孕育机制

岭南因山脉的阻隔,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很不方便。秦汉以来,修灵渠、开庾岭,才使岭南与内地有了比较经常的交通;屯军贬官、战乱移民,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不断交融。加之海洋贸易与海外移民活动的频仍,海外文化也在此地传播生长。

珠三角依山傍海,河汉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靠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珠三角岭南文化的本色。考察世界历史地理,我们也会发现,地中海周边的国家,也喜商业贸易,似乎水运便利的地理条件,便是商贸活动繁盛的催化剂。

如今,繁荣的经济与粤语、粤式生活有机结合,珠三角文化跨入了现展阶段。“善于吸收,重商务实”,我们可以通过粤语、早茶和岭南建筑来领略这个地域特色。

夹杂大量古汉语成分与少量英语的语言:粤语 粤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谓“越”,是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粤语,自秦朝至今,历经约2000多年。粤语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融合色彩:既有古越族、南方少数民族和古汉语的基本成允又夹杂着相当成分的客方言、闽方言、湘楚方言、赣方言,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现代汉语、英语和东南亚语融入其中。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岭南往往是古代中原人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时的避难地。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少,粤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成分。语音方面,粤语还有许多古老发音。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粤语没有汉语北方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词汇方面,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使用。

广东人离不开的饮料:早茶与凉茶过去,在北方,人们见面,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东人则往往是“饮茶未啊?”(喝茶了吗)。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喝早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仅是一些馆子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取其清凉祛火。而茶点在早茶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茶点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果、包子、酥点等,湿点则有粥类、肉类、龟苓膏、豆腐花等。

广东人在别人替自己倒茶时,习惯以右手食指与中指微屈,叩击桌面以表谢意。至于这个礼节动作的来历,则是戏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扮作仆人,给扮作主子的随从倒茶。随从受宠若惊,但因不能暴露乾隆的天子身份,于是发明了叩击代替叩头之礼,并流传到今。

凉茶的历史则更为悠久。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因当时岭南的湿热气候与地理环境,瘴疠流行,他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的经验,形成了后来的凉茶配方。而今知名的王老吉凉茶,便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清道光八年始创的。

世俗随意的风格:岭南的建筑 受炎热潮湿气候的影响,岭南传统建筑表现出简练、通透、淡雅的特征。屋顶呈多层斜坡,外墙颜色以深灰色和浅色为主,柱子多呈方形,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功效。装修精美华丽,广泛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精雕细刻,镶套色玻璃做成纹案图样。

岭南的园林不具备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挥洒自如,不拘一格。

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古典园林建筑梁架不规范,对文联匾对不重视,以中原儒家的视角,岭南建筑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但也正是这种不重视意识形态教条的世俗,使得岭南文化充满了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

爱珠江 有如爱黄河与长江

正是这种背靠南岭、面朝大海的独特地理特征,加上历史作用的积淀,珠三角的文化就与内地其他地域的文化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既使它在历史上受到过内地人的轻视,也使它在现代受到过内地人的羡慕。

珠江依然还是那条珠江,南岭依然还是那南岭,但生活在这块地域上的人,已然不同。当我们站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炮台上,望着南流大海的珠江,我们的思绪也随江水游荡。珠江,这条发源于云贵高原,最后注入南海的中国第三长河,你承载的历史,与长江和黄河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沧桑。

我们爱你,有如爱黄河与长江。

上一篇:人与自然的哲思 下一篇:中国最早铜佛惊现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