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江南北 稻米飘香:四大米市与人间天堂

时间:2022-10-03 10:16:55

人江南北 稻米飘香:四大米市与人间天堂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才100多年。7000年前,当河姆渡人将一批稻谷播种到地下的时候,就已经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维系人类生命的稻种。唐宋以后,正是长江流域众多的“粮仓”,蜀地才被称为“天府之国”,江南才成为“人间天堂”。

我国从晋隋以来的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什么?一句话,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那么,哪里是中国生产粮食最多的地方呢?当然是长江流域,具体说来,是长江流域的平原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上、中、下游的五大平原,即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

成都平原,面积约9100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岷江泥沙形成的水稻土。这里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常年有青翠作物生长。成都平原河流众多,且密集交错,水源丰富,形成了自流灌溉系统。早在公元前320年,就有了初步制伏岷江洪水泛滥的工程;公元前250年,李冰又修筑了都江堰工程。这些工程既可以防洪又可以灌溉。所以,成都平原从秦汉时期就成为“天府之国”。现在的成都平原依然富比江南。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道纵横,湖泊成群,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由于受东南风影响,这里平均年降水量1000~1600毫米。农作物生长期长,多在220天以上,能种双季稻。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者三熟。除了盛产稻米外,还有小麦、棉花、油菜、桑蚕。麻类等,为全国有名的稻棉麻产区。这里也是我国淡水渔业面积最广的地区,一般年产量占全国淡水鱼产量的60%以上,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长沙、九江、芜湖、无锡全出自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因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农业的主产区外,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之便,不能不说是促其繁荣的原因之一。

“长沙”的得名缘于湘江之中的一块长形沙洲。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长沙就已作为地名和郡名出现,属于楚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复置长沙郡,郡治临湘。西汉时,封藩为长沙国治。从1972年在市郊马王堆发掘的一号汉墓看,墓葬的营造及其文物,如高贵的丝织品、精美的漆器、彩绘帛画、陶器、竹木器、管弦乐器、食品,以及距今2100多年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女尸等,足以说明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令今人惊叹的是其中一件洞庭湖区的地图,图上的湘、资、沅、澧“四水”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方位竞与现在的一致。

据悉,在洞庭湖区澧县发现了世界上最早(距今约8000年)、数量最多的驯化稻遗存,在时间上有取代下游河姆渡稻遗存之势;还发现了世界最早(距今6500年)的古稻田实体(城头山遗址)。长沙这一带有这么久的水稻栽培历史,难怪发展到后来,《史记・越世家》里都说:“长沙,楚之粟也。”

进入明清时期,民间已广泛地流传“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谓“两湖”,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了它也是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考古学家说,大量出土于鄱阳湖滨和赣江中下游地区的磨制石器与红陶器表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稻谷栽培已经普及。江西有句民谚“金丰城,银鄱阳”,丰城距离省会南昌不到70公里。南昌的命名与2000多年前西汉一位名叫灌婴的大将军有关。灌婴带兵南下驻军这里,希望以这块“南方昌盛”之地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昌大南疆”,于是设立豫章郡南昌县。鄱阳湖区另一个“粮仓”,是古代交通比南昌更为发达的九江。九江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平原,因附近有多条河流入江,古时以“九”为多数,故名九江:又因晋时为浔阳郡所辖而简称“浔”。它东临鄱阳湖,南傍庐山,北濒长江,是鄱阳湖水系的北出口。

北宋以后,鄱阳湖平原的塘堰灌溉和丘陵山区的梯田大量兴起,大量的稻谷作物都是通过水运经鄱阳湖到达湖口附近的九江运出去的。仅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东南各路漕运600万石,江西为120万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江西征粮259万石,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九江自明代起就成为江西省北部的物资集散地。到了清乾隆帝时。出入九江关的粮船平均每月为6600多艘,载粮150多万石。除了粮食外,棉花、茶叶和其他土特产也从九江市场发往全国各地;上海、武汉等地的商品也经过长江进入九江,再发往江西全省。

素有“皖南门户”之称的芜湖,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入江处。江南的青弋江流域与江北的巢湖流域,都是皖中平原著名的稻米产地。芜湖因长江与青弋江之汇集,水上交通极为便利。长江下游的米市原在镇江七濠口。芜湖开埠以后,在李鸿章的倡导下,米市迁到芜湖,米市更为兴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芜湖的米市,促成了芜湖十里长街的兴旺。始于明代的长街,沿青弋江北岸向长江边延伸,直到江河汇合处,共7里长(后延伸至10里),到了清雍正(1723―1735年)时'每年输出大米已达500万石。清咸丰(1851―1861年)时为兵火所毁。只要有米市在,长街很快恢复,而且比过去更加繁华,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市声若潮,至夜不休”。

无锡位于最为富裕的太湖平原,古时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早已是江南的一座名城。相传在战国时,无锡西郊锡山附近发现锡矿,并大量开采,到汉高祖时锡矿已开采殆尽。据说,有人在锡山脚下挖出一块石碑,上刻“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等字,于是这个地方就取名“无锡”。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运发达。因得运河漕运之利,我国古代四大米市,其中无锡最大,为四大米市之首。大运河的北岸,是米市最兴旺的地段。运河上停泊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粮船,真是桅杆如林。岸上大大小小的米行,最多时有150多家,加上其他商店,鳞次栉比,一片繁华。到了清代,无锡又成为江南棉布贸易中心,又被称为布码头。每年运往关东的棉布约15D0万匹,往广东、福建运1100多万匹,还有一部分溯江运往汉口。到民国初年,无锡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棉纺基地,而米市依然兴旺。

“人间天堂”,古代在广义上泛指以杭州、苏州为主的太湖流域,狭义上专指杭州与苏州,所谓“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时,太湖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北宋以后,官方重视太湖地区水利建设,重点解决农田的排灌和航运问题,修建了不少筑堤、开塘、置闸等工程。由于塘堰灌溉的发展,特别是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圩田,沿江与湖区垦田面积迅猛增加。不仅耕地面积扩大,耕种技术也提高了。如在太湖地区出现的秧马,在水田劳作时得到推广运用;朝廷推广的水稻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在太湖流域广泛运用,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水稻产量一亩平均约400斤,太湖成为当时全国水稻最高产量区。

北宋时就有人说“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于是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其中苏、湖、常、秀等州成了“朝廷经费之源”,使得以后南宋王朝有了偏安的经济基础。尤其是便捷的水运优势和朝野对太湖地区农业的着力经营,使南宋在半壁国土上征集的粮赋竟与北宋相等。从那时起,苏杭就被视为“人间天堂”。

“人间天堂”,不仅在于它的富庶,还在于它的美丽。13世纪时,意大利青年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玩了杭州后,就在书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他尤其称赞西湖:“西湖美极了,使人有天堂之感。”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又用“杭州散发出两千年的馨香”来形容它的美丽。

杭州以“西湖天下景”招徕各国客商,吸引国内外游客,就是始于南宋。当时,先后有日本、朝鲜、伊朗、阿拉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杭州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还专门设立机构来接待这些游人。中国最早的导游书《地经》也是那个时候从杭州问世的。

另一个以“人间天堂”著称的城市苏州,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它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王阖闯在此筑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苏州另一个称谓就是“东方威尼斯”,是一座著名的水城。沿街纵横交错的水道便是苏州的大街小巷,它流到千家万户。有河便有桥,苏州城内现在还有各种桥160多座,城内一派“家家临水,处处小桥”的风光。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当地人的富足,历朝历代都兴建了一些华丽的苑囿,使之成为一派人间仙境。

显然,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优裕的生存环境,才使长江流域的平原区不仅成为“天下粮仓”,而且成为“天府之国”和“人间天堂”。

上一篇:禁渔期刚刚过去 下一篇:建水古井的记忆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