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03:51:42

关于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分析培养本科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实践,具体分析实施学生科研“导生”、“导师”制度,强化学生科研激励机制,改革学生考试方法,以及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四项措施,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培养

《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为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高校“进口”(高校招生)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每一所大学的生源来自学生和家长的选择,高校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才会有优越的生源,高校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师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外化的,是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取得科技发明,获得专利,就能证明该所学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水平较高,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高校“出口”(学生就业)来说,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较强的高校必定会有很好的“出口”,因为科研水平最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任何一家企事业单位都会引进这种具有实际能力的人。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指出:“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企业。”[1]从这个观点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材料和产品,从学生进口,经过四年加工,到学生出口,只有合格的产品才会顺利出口,所以,高校解决了进口和出口,才能像企业一样运转起来,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壮大。

2.高校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2]所以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向初等和中等教育那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训练。知识在不断更新,只有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能终身学习,才不会被突飞猛进的科技知识的潮流所淘汰。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参与到知识的应用和探索过程中。在科研活动中,任何一个数据都要按照要求精确到一定的小数位,不能有半点虚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此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合作者)之间要相互交流,有些科研项目甚至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这样就要学会处理好各类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科研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强调科研活动,能够使学生尽早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在重点大学相对开展得较好,比如,南开大学从2002年9月开始,设立百万元的本科生创新基金,以立项的形式开展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活动”[3];中国科技大学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简称URP);上海复旦大学有李政道博士设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江技师)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经费,并在2005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研立项等工作。其他一些高校基本上每年用于学生科研经费基本上在2―10万元。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校团委,部分学校是校团委和科研处共管。但是,学生科研还存在一些不足:

1.从学生自身来看。

本科学生科研素质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科研认识不足。有些学生认为科研是“空中楼阁”,与自己相距甚远,高不可攀;有些学生认为搞科研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还有些学生认为搞科研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2)学生对科研方向不明确。一些学生对科研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并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对究竟如何进行科研、进行哪方面的科研却十分茫然。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在选题时要么太难,耗费大量精力却一无所获,要么太容易,以至于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3)学生缺乏科研主动性。现在,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基本上要修满200个左右的学分,因此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有些学生虽然科研项目已经获批,但是不能够主动挤出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认真研究。

2.从指导教师来看。

教师指导不到位。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工作。有些学校的教师每周有20节课,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导致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而对于那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由于科研水平和经验有限,往往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从学校方面来看。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欠缺,学生科研场所也不足,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科研经费太少,没有固定的科研场所,一些高校虽然有学生科研场所,但是不能真正对学生开放,而且场所的科研硬件配置也不是很到位。

三、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措施

1.建立科研“导生”、“导师”制度,加强科研指导工作。

在大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实施“导生制”。选拔成绩优异、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科研的导生,主要向没有任何科研经验的低年级学生介绍申请学生科研项目的一般程序,介绍查阅文献资料等进行科研的方法,纠正他们对学生科研存在的某些不正确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对学生科研有初步认识。在高年级,要聘请具有一定职称、学历、科研水平的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科研选题、开展研究和成果申报等指导工作,并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在科研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高校还要完善学生科研相关制度的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包括立项申请、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和申报、经费报销等环节,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按章依程序办事,尤其对于立项审批、结题验收和经费报销三个环节,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2.开展学生科研文化活动,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科研作品、成果集中展示月、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为学生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和钻研求新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发挥才智、挖掘潜能提供舞台。对于教育部门和社会某些科研单位组织的类似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分管学生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抓住机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勇气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赛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还要强化激励机制,对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对科研活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励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根据科研成果给予学生1―3个附加学分;对取得发明成果或者获得专利的学生优先评选优秀毕业生或者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科研奖学金(江苏技术师范学校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者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给予800―2000元的奖励)等。这些激励措施可以保护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心投入科研工作,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一种榜样效应,促使他们学习先进,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最终形成以点到片,以片到面,直至全员参与的良好的科研氛围。

3.尝试新的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试卷(闭卷和开卷)考试,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一般都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另一种是撰写论文,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常常是那些专业选修课及思想政治形势课。但是一些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只是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任课教师划的重点。江苏技术师范学校为了强化学生基础,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从2006年开始,对专业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教考分离”措施,即任课教师不出考卷,仅提供教案,由学校聘请其他教师出卷,这能够比较如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校还要建立适合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考试形式,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再现。对于工科学生,要根据工程背景和专业课程实际采取小设计、小答辩的形式,比如《VHDL语言――硬件描述语言》课程,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参数(每人一组参数)的数字滤波器或者设计具有不同功能(闹铃、定时)、不同时制(12时制、24时制、26时制等)的数字钟,学生设计好之后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答辩(答辩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请他人代劳)。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掌握和应用VHDL语言知识的水平,还附带考核了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知识水平。对于文科学生,可以采取让学生根据所学课程,深入企业、社会进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对于公开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考核模式,真正能够考出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认真分析、总结,从而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

4.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中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可以解决高校学生科研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场所等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实践,也需要知行结合,学校要积极在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安排学生有1―2个月的实训实习时间。师范类学生教育实习要有实习学校,非师范类学生实训要有相应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在实训实习期间,学生要能融入到企业现场的班组中去,能够比较全面掌握一个专业、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2003年起,江苏技术师范学校尝试采取选送一些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直接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做毕业论文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形式,即学生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另一个是企业具有副高职称的工程人员,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和技术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真题真做的方式,成效显著,2003年第一批去企业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基本上都被联想、梅特勒・托利多等知名企业录用,迄今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因此高校要积极“联姻”,保证有足够多的实训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万静,胡军.想做个“三无”校长[N].南方周末――文化版D25,2006.11.16.

[2]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Vol 19,No.3:28-29.

[3]张开显,金柏江,袁满雪.构建学生科研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14-15.

上一篇: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下一篇:试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