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王君的青春语文之路

时间:2022-10-24 03:10:30

感受王君的青春语文之路

“青春语文”的倡导者,躬行者王君的绿城之行在我的大脑中输入了丰富密集的信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君的课,首先使我想到的是关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话题:

一、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化蛹为蝶一般不会是轻易可及、寻常发生的。它一定是青年教师本人理性抉择、倾情投入、执著坚持、纠缠不放的融合。换句话说,成功必然是其本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存在主义有个观点:“人生即选择。”我们也可以说,有选择方为真正的人生;有明确深刻的选择才能成就青春勃发、积极有为的人生。浑浑噩噩,任意消遣,无所定向,无所取舍和无所付出肯定难免于荒废或庸常。大约10年前,上海顾泠沅等几位学者在报上讨论“名师如何产生”时,就认为名师不是拿钱去“砸”就办得到的。名师是适当的环境,良好的机遇和个人突出禀赋、倾情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后一点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个人突出的禀赋、主观的努力,即使每天给你一根金条,你也成不了名师。(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名师”是大伙儿公认的杰出教师,而不是行政机构颁给的荣誉称号,这还不完全是一码事!)现在,我国各地时兴拨款“打造”名师,只是在创设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如果没有内在的驱力,没有成才的内在动因,真正的名师照样踪影难觅。王君的成功,开始的确得益于机遇的护佑,她教书没几年就被县里的教研员推出来赛课,由此获得自信,发现自己,进而确认并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她的成功当中,我想,没有人会否定主观抉择,执著坚持,刻苦历练,这一逸出平庸的关键性因素。

二、优秀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一定与自身的职业使命携手同行,对自身的职业使命无所感知、未曾自觉的人,不可能获得职业的长足发展,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我在网上读王君的文章,她这样写道:作为一位教师,“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课堂,融进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的生命获得生长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永远青春勃发”。她还说:“教师应该成为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教师应该像杜威先生所说的那样:‘做真正的上帝的代言人,真正的天国引路人。’”这是多么清醒的职业认知,这是多么深刻的使命识别和多么成熟的使命自觉啊!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理应成为身边成长之中的学生的精神乳母、人格导师,也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学生的“重要他人”。在教师,尤其是在语文教师身上,教书与育人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的。只有那些为莘莘学子的生命奠基,对他们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为他们的未来正确导航的智者、贤者才堪称真正的名师。

三、青年语文教师成长、成才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不在清醒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特点、亮点,进而想方设法把它发扬光大、推向极至,是很难逸出庸常、卓然出众的。王君把“青春”作为她教育事业的旗帜,教学生涯的徽号,个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可以说既融入了她对时下语文教学现状的清醒认知,又纳入了她对自身资质、潜力以及相伴而行的主观抉择、主观努力的自我首肯。王君在语文课堂上像个美丽的精灵,她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演绎出来的是一股股清新可感的青春气息,一个个自然生动的青春场景。“青春”意味着热情,意味着锐气,更意味着生机,而在我们为数不少的课堂里,语文已然迟暮,已然衰老,已然失去了活力与生机。语文这一本来与历史现实、红尘万象、生命感知天然融合,密不可分的鲜活之物,已然由于“教”的扭曲(或曰:烹调不当),在我们数以亿计的学子嘴里变得味同嚼蜡,形同鸡肋!而在王君那里,呈现的情景却截然不同,判然有别。

四、对王君青春语文教学的若干印象。王君在课堂上敏锐快捷、灵活跳跃、思维密度极大,伴着课时的推进、问题的转换,她不断挑战着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挑战着学生的认知极限和价值边际,精彩之时甚至进入一种张力十足的思维交锋,精神对峙状态。她眼界很宽,感知敏锐,并一以贯之地秉持善良、善世的人文情怀,不断在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知时代,回应现实,联结社会,叩问心灵。在这方面,她有一种特别的颖异,堪称小女子,大气象!(这种情形,令人想到香港学者金耀基的一句名言:“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她青春靓丽,亲切坦诚,时尚灵动,专注持恒,富有亲和力。她懂得和孩子们打交道,不能迟暮陈旧,不能虚伪哄骗,更不能矛盾分裂,不管是一节课还是三年一个轮回,你要言出行随,身为其范,率先躬行,你才有感动之力,行为之范,塑造之功!她亲近学生,谙熟学生,教学时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和触点,尊重学生感受,实行教学民主,奉行以学定教,而不像我们许多课堂,还由教师主宰独断,以教定教。她遵循文本是人生的注解,历史的诠释,人生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历史是文本的坚实内蕴的原则,在语文课堂上和教学生活中引导学生将其联结、沟通,使二者融合互证,相互诠释。她把滚滚红尘中的生活体验、平民意识,把鲜活的时代气息,带进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之中,让人生阅历、情境体验去穿透文本、穿透语言。她注重开掘语文课的人文内涵,但又时刻不忘语文课的工具特性,专注持恒地引导学生体悟母语的灵活、精致、美丽,在徐徐行进的品咂中,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蕴含的诗意和妙谛。她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看家本领:善于倾听,听而敏觉;能写会说,语言表达常带情感,富有感染力、亲和力。除此之外,她深知“解”文章应是教师的拿手绝活,而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入、细致、独到,是引导学生就文本开展多角度、有深度对话的坚实基础。她的文本教学不拘成法,重视互动,强调说与思,在阅读与写作、吸收与倾吐上找到了生命的连接处和青春的交汇点。她对文本解得精、解得细、解得巧、解得新、解出了味儿。她的青春语文十分重视青春的锐气、行进的动感。她的课往往抓住一个触点、亮点,迅速击发,构成“气场”,显得浑然一体,一气贯注,表面看不那么重视教学程序的起承转合,实际上有种内韵律在流转。当然,有时激情酣畅处,难免情太丰沛,情胜于理,失之节制。

在应试教育的重轭把多少教师的语文教学压得严重变形的时下,我们真的应该为王君的青春语文、青春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叫好!为她个性化、风格化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举手加额!“青春”,我理解无外乎是希望语文教学重拾活力、重萌生机,不再那么呆板、迟钝、老套。虽然我也清醒地知道,教学是一个教师完整学养、独特个性、综合素质的生动显现,作为课堂教学的外部形式虽可仿效,但作为教师底蕴的学养、个性乃至激情是很难复制,不可模仿的。示范也许只对少数人真正产生深刻影响,但我仍然由衷地为王君在语文教学征程上踏出的清晰的青春脚印而击节赞赏。最后,且以一段仿造鲁迅先生名言的流行语来收尾:“世上原本是有路的,但走的人多了,路也就没有了……”愿更多青年教师学习王君的精神,走出自己的青春教学之路。

上一篇:不谢的《金蔷薇》 下一篇:活在语文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