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矫正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0例

时间:2022-10-24 02:45:04

自1998年以来,本院应用Lorenz手法矫正与石膏固定治疗1~5岁的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0例,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双侧畸形21例,单侧畸形9例,共51个畸形足,9例单侧崎形中左侧2例,右侧7例。5例伴有四肢先天性畸形,如右拇指、第一掌骨与桡骨缺损1例,两膝及两侧手指屈曲挛缩畸形1例,左第3、4指屈曲挛缩畸形1例,右平跖足1例与两腕关节尺掌侧屈曲挛缩畸形1例。年龄计足8个月者1例,足1岁者9例,1~1.5岁者5例,1.5~2岁者10例,2.5~3岁者2例,3~3.5岁者1例,3.5~4岁者1例, 5岁者1例。

2 治疗方法

Lorenz矫正手法:通过有效的手法将马蹄足内翻足的四种畸形因素分别矫正,使萎缩的软组织放松,结合皮下斜行跟腱切断术,将患足固定于过度矫正位置。

2.1 前足内收和陷凹足的矫正 患儿在乙醚麻醉下,俯卧于手术台上,患肢轻度外展与外旋,膝关节微屈,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握紧足跟,另一手握紧前足,两手将软组织以舟骨为中心相对挤紧,使前足内侧皮肤皱叠,用力下压,通过有节奏的多次的逐渐下压动作,可将前足内收和陷凹足两个畸形因素矫正。

2.2 马蹄足与足内翻的矫正 患肢放在软垫上,术者一手握住紧靠踝关节上的下腿下段,另一手握住前足,手掌抵紧前足底,Ⅱ一V指端顶往足背作背屈动作、使跟腱、跖筋膜、关节囊等挛缩的软组织逐渐拉松,直至足背

2.3 合格的矫正要求 患足向任何方面均可松动,毫无弹性阻力,踝部背屈至少

2.4 皮下斜行跟腱切断术 畸形完全矫正后为使跟腱不再拉紧,应作一跟腱延长:在跟骨结节上二横指处跟腱外侧边缘作一纵行的皮肤切口,长度不超过1 cm,纯性跟腱切断,作极短的锯状切口,逐渐锯断,最后一小部分外侧跟腱不应切断,可由助手将足踝过度背屈裂断,有利于跟腱的营养和愈合,最后将创口缝合。

2.5 石膏固定 在膝关节直角屈曲位上作下肢有衬垫石膏包扎,包扎范围自大腿中部开始直至脚尖,将患足固定在过度矫正位置上,使跟骨保持于外展位置;膝关节固定于直角位,可保持足部过度外旋,并防止脂肪肥厚的胶体自石膏内脱出。术后患肢高举,注意血运情况。

石膏固定共9个月,每3个月一换,更换时不需麻醉,第2次石膏包扎与第1次完全相同,第3次可改换下腿石膏并作毡底保护;以便患儿站立练习。

3 结果

治疗中未发生一例并发症。去除石膏后足部畸形完全矫正,x线证实骨骼变位消失,达到解剖位置在最近复查中未再见有畸形复发,且外形美观,行走方便,功能正常,观察时间长达10年者2例,9年3例,8年与7年各1例,6年与5年各3例,4年与3年各5例,2年2例,1年1例,半年4例,治疗效果甚为满意。

4 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形状变化由四种畸形因素组成:①前足内收(或跖骨内收);②足部内翻(包括前足与足跟);③马蹄足(在上踝关节形成尖足位置);④陷凹足(在Chopart关节间隙形成尖足位置)。足部凸面常有胼胝和滑囊形成、小腿骨外旋、足部内旋、X型腿,严重病例常有膝关节松动症和膝反屈,晚期病例还可在半脱位的足部关节和膝关节引起畸形性关节病变。此外常兼有其他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存在,如隐性脊柱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治疗上主张早期治疗,依年龄分为两个治疗步骤:1岁以内者不考虑立即矫正,亦不主张用任何强迫矫正或固定,只教导家长做柔软的矫正手法,每日数次,使足部萎缩的软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为以后正规矫正创造良好条件。正规治疗一般在1岁左右施行,1~5岁小儿应立即治疗。

术后拆除石膏后足部矫正位置已获稳定,但肌肉功能仍较弱,为防止畸形回复,应作预防措施:①日夜着矫形鞋,我们采用普通半高筒皮鞋相互反穿,即右脚穿左鞋,左脚穿右鞋,以保持踝关节于90°及前足与足趾外展,并将鞋底外侧垫高,一站立时使足跟保持外翻位置;②经常按摩,促进血运,使腿部肌肉功能容易恢复;③稍长后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患儿取坐位,训练其作主动的足外翻,使足部外侧原来过度拉长经矫正后变弱的肌肉(特别是腓肌)功能恢复,防止畸形再发。以上的术后治疗须长期进行,往往需几年之久,直至足部能主动做有力的外翻与背屈为止。

施行跟腱切断必须在畸形完全矫正后,若在矫正前施行,则只能获得马蹄足畸形因素的单独矫正,其他三种畸形因素不可能矫正,因为拉紧的跟腱在手法矫正时起固定和支撑的作用。跟腱切断的方法甚多,大体有两类,即皮下斜行跟腱切断术和开放性跟腱延长术。前者对小儿非常适应,因手术小,操作快,组织损伤少,疗效满意。本院对12岁以下的跟腱挛缩患儿均采用这种手术,未发生并发症或不良后果。

上一篇:药液中胶塞微粒处理方法探讨 下一篇: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呼吸麻痹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