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中胶塞微粒处理方法探讨

时间:2022-05-31 06:17:04

药液中胶塞微粒处理方法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药液中胶塞微粒的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用注射器吸出法及用输液管过滤法去除药液中胶塞微粒所需要的时间变化。结果 注射器吸出法所用时间(56.9±13.3)s较输液管过滤法(102±15.8)s快,P

【关键词】 胶塞微粒;处理方法

胶塞微粒是指配置抗生素类等密闭瓶包装的粉针剂药物时,由于此类包装瓶盖内层为胶塞,用连接注射器的针头穿过胶塞吸取药物时所形成的胶粒。胶塞微粒混在药液中易引起医患纠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每天需配置大量密闭瓶包装的药物,特别是争分夺秒的早上,常因药液内有胶塞微粒需派人处理,耽搁不少时间,令人烦恼。如何快速处理这些胶塞微粒,笔者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本院药学部配置中心,处理有胶塞微粒的药液。

1.2 方法 把混有一粒胶塞微粒的250 ml瓶装药液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注射器吸出法,对照组用传统的输液管过滤法。观察处理胶塞微粒所用时间。

1.2.1 注射器吸出法 消毒有的胶塞微粒瓶口,插入连接20 ml以上无菌注射器的12号针头,摇动药瓶,观察胶塞微粒所在位置,当胶塞微粒下沉到瓶口上方时,让针头斜面接近微粒,用力快速抽吸,把微粒吸入注射器。保持注射器竖立状,注射器活塞在下针头在上,胶塞微粒自沉于注射器活塞上,把药液缓慢注回药瓶,留下微粒。如果胶塞微粒较小浮在药液表面不下沉,需把药瓶侧放或平放,调整液面,使针头接近微粒,同法快速吸出微粒。

1.2.2 输液管过滤法 用带过滤器的输液管(输液器)排空与有胶塞微粒药液同样溶媒的药瓶,再把有胶塞微粒的药液通过带过滤器的输液管排入空瓶,滤去微粒,注意无菌操作。观察实际用于该操作的时间(不含等待排空的时间)。排液压力高度100 cm,输液管远端连接针头12号,排气针头12号。

1.2.3 效果评价标准 肉眼观察瓶内药液没有胶塞微粒,没有漏液,所用时间越短越好。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用于组间差异比较。

2 结果

药液都能达到评价标准没有胶塞微粒没有漏液,而注射器吸出法较快,输液管过滤法较慢,需要等待及观察较长时间(15 min以上),两种方法所用时间比较,P

表1

注射器吸出法与输液管过滤法所用时间(x±s,s)

方法次数时间(s)t值

注射器吸出法1656.90±13.30**7.97

输液管过滤法12102.00±16.63

注:与输液管过滤法比较**P

3 讨论

临床输液时输液管都有过滤器,能阻止胶塞微粒进入人体,但患者及家属看到药瓶内有胶塞微粒都有意见,医护人员怎么解释都难以有效,易引起纠纷。尽管配药人员探讨了很多预防胶塞微粒的方法,如陆小惠[1]的将针头斜面转向左侧,针尖与瓶塞保持45°可减少胶塞碎屑的形成,张晶[2]的16号针头垂直穿刺密闭瓶时减少胶塞碎屑形成,但不管用那种方法,配出的药液仍然偶有胶塞微粒。为了减少纠纷,肉眼能看到药液中有胶粒的都给予清除。从结果见,注射器吸出法较输液管过滤法快,简便快捷,有的一下子就吸出了;仅用一个注射器,支出少;但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如果一瓶内有3个以上胶塞微粒,特别是漂浮在液面的微细碎屑,使用过滤法更好,虽然过滤法繁琐,时间长,需用一瓶溶媒,一条输液管,1-2个12号针头,支出大,但效果肯定。

李翠淑[3]报告胶塞微粒的产生与瓶塞的质量有关,而与穿刺针的粗细无关。在配药中胶塞微粒的产生确实与瓶塞的质量有关,有些药物几乎百分百有胶塞微粒。所以在配药过程中需积极预防,如特别关注容易出现药液的药液,在小药瓶发现时,尽量避开不吸,如果已吸入注射器内,即针头向上竖起注射器,让胶塞微粒沉到注射器活塞上,然后把药液慢慢注入大瓶溶媒中,留下胶塞微粒。

笔者使用注射器吸出法迅速地处理了很多胶塞微粒,赢得了不少时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陆小惠.12号针头穿刺胶塞配药无胶粒污染的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16(1):33.

[2] 张晶.16号针头垂直穿刺密闭瓶时减少胶塞碎屑形成的方法. 中国疗养医学,2008,17(5):134.

[3] 李翠淑.胶塞微粒污染输液液体的实验研究.荷泽医专学报,1998,10(3):3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关于静脉输液的几点临床体会 下一篇:手法矫正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