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OP.10-3》

时间:2022-10-24 02:24:35

[摘 要]通过对贝多芬《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OP.10—3》的分析研究、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结构、风格及和声变化等。以达到帮助演奏者演奏这首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贝多芬 奏鸣曲 分析研究

贝多芬是伟大的、最富有创造精神的德国作曲家。他一生创作有无数辉煌的作品,包括管弦乐、合唱曲、舞台作品、室内乐、钢琴曲、歌曲、声乐套曲等。他的钢琴奏鸣曲在欧洲古典钢琴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欧洲古典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巴托克时期至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古钢琴音乐创作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为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并列,被誉为是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代表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最高峰。

《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贝多芬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处于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的转变时期,因此,它是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首属于早期作品的奏鸣曲,创作于一七九六年。作曲时,贝多芬才二十六岁。尽管这样年轻,可是在这首奏鸣曲中,第一乐章的主题与结尾,充满自信;第二乐章的感情,深入人心;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尤如从人间桎梏解放出来;第四乐章随想回旋曲,则充满幽默感。整个看来,这是结尾无比庞大的奏鸣曲。

第一乐章中乐曲的曲式与结构是奏鸣曲式。

呈示部(1)~(123)。较短的发展部(121)~(183)后,从(184)起是再现部。最后的尾奏是以第一主题的前半动机作为核心的。

这个初看好像只是上行音节的开头却包含着这乐章的全部重要动机。这个提出疑问般的主题,要用p快速弹出。其中的f 应该是一个问号,然后(5)~(10)是安定的回答。前面留下来的感情,在后面由上下降的六度分解八分音符中发散出来了。从(17)起的最初的主题、到进入ff 中,然后在确认主题性格的部分结束。像这种重感情的必然性流泻,以及音乐外的含义,对演奏是何等必要。在这个节奏风激烈的部分后,不论是多么优美的旋律,最好不要过分弹成espress.。(23)起的B小调部分,注意左手的分解和弦要完全整齐。这时、在节奏上,在清纯的伴奏上,右手的旋律要优美地弹出,犹如吹过原野的风。从(31)起,又是别的世界。左手是四小节一口气,以sf 归纳出来,后面的两小节是余波荡漾,要若无其事地轻弹出来,好好掌握句法的意义。

谱例1

从(53)起的第二主题弹法,是成为问题的段落(谱例1)。这里可以像a或b那样有两种解释方法。贝多芬的弟子车尔尼是采取a案,在b案中,开头两个音的运动被强调了。目前,究竟要用那一种方式弹奏,由演奏者个人的音乐感觉去决定。现在请比较一下(56)起的下降形和(63)起的下降形。前者较长,想说的都说完,于是dim.下来,然后掉落在音节基本音的A音上弦了。可是,后者却在中途沉默下来。休止符充满紧张感,然后进入下一音形中。这时,不要用乐谱来约束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现乐谱中叙述的事。(75)起的三个sf ,各自具备不同的任务(谱例2)。(75)的第一拍虽然没有 sf ,但第一拍还是强拍,第一个sf 是上行的弹簧,第二个几乎是绝顶,然后由第三个引发出这乐句小中段终止的dim.。第二个清楚地形成了山头之音,而第三个就要使用压进去般的声音。这种形态被反复三次,准备了跃入从(87)开始的高山竣岭的、感情的奋昂中。大致说来, sf 是担任“弹奏”或“发条”的任务,因此,贝多芬作品中的sf ,任何一个都不能说,只弹出强音就够了,否则,是无法处理他的音乐的。

谱例2

发展部的感情是激烈的。(133)的ffp ,左手的震音八分音符,为了做出ff ,两拍份内要弹大声。如果只把最初的一个音弹强,对这段猛烈的音乐说来,表现实在太弱。(162)的左手音形要反复,不论弹入情况如何,都不可以向后面的第一拍撞过去。此处容易受气势的影响,而弹成粗暴的样子。同样,从(141)起的左手上行,每一个音不可弹得像猛敲那样,如果不能以强劲的线条一直接连到(145)的降B音,就无法制造出优美的音乐流泻。(320)起是向优美的终止下降的,一边挂着sf ,一边逐渐沉静下来。把sf连结起来,形成一条旋律线。

第二乐章中乐曲的曲式与结构是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是(1)~(4)。经过(9)后的优美副题,第二主题在(17)以A小调出现。戏剧性的发展部是(30)~(43)。像人类的苦恼被净化般,从(44)起进入再现部。

著名的钢琴家巴杜拉·斯柯达说:“这是在描述忧愁病人的心理状况。”可是在音乐内容上,比起所谓的病态,应该跟人类的悲哀更加紧密地连接着。主题在四小节的末尾就做出转调,立刻产生不安定感,当它再次返回D小调“安定”时,却出现别的旋律世界。这时除了旋律外,还要充分领会左手和声运动或旋律所具有的意义。所谓和弦,并不是说只要把这一群音弹出就算数,而必须表现出由一些音“在一块儿做出的音响”的机能性,这才是和弦的真正意义。在这第一段中,rinf也发挥了精彩的功能就像(19)的f ,以及(20)的p等,一定要严格地遵守。(22)的ff,正如(35)~(37)或(55)那样,是在表现贝多芬特有的“感情的极点”。这乐章中要注意的是:短圆滑线的切分法,这些地方只能当做是叹息的感觉,像(1)~(2)或(35)~(37),一定要很小心地处理。(9)要弹成谱例4那样。第二主题的运动虽然比较细微,但要保持圆顺的音乐流泻。(26)的左手是espress.,右手的运动正如:二重奏那样,可是平衡上,左边要比右边轻得多。

(30)起的F大调要以宽畅的感觉开始运动到(32)的rinf 之间,要继续着隐隐约约的紧张感。(34)希望弹出钟声齐鸣般的音响。(35)的第四拍,以“再一次”的感觉,充分注意速度法(Agogik)的事。(36)的踏板使用法,如果是贝多芬式的用法,就是在最初的和弦处踩下踏板后,就保持到整个一小节。这是在“暴风雨”的宣叙调处,或是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中出现的踏板用法,这时最要紧的是:和弦以外如果不能用pp真正安静而优美地弹出时,就无法表现出其优美效果。改踏并不是在下一个琶音的开头,而是要把全部的琶音留住,在最后的A音踩下,把这个f的和弦清楚地加入在踏板中。此处必须用耳朵好好听着,去做踩踏板的练习。到(40)右手倒数第二音处,悄悄地把踏板放掉,绝对不可让踏板发出砰响声。由于踏板使用法的不同,演奏效果就不同,因为能产生极为微妙的情韵,最重要的是:必须用耳朵去倾听,获得丰富的经验。(41)时音变低,而且是smorz.(渐慢、渐弱),这时如果senza pedale(不用踏板),琴声会比较清晰、优美。(43)像剩除的火花的f与sf,要好好把握其音乐的意义,这样才能做出再度进入悲切主题的准备。(65)起再度在黑暗中的低音部,出现“悲伤的主题”,右手是在pp的黑幕中低吼着。长达七小节的宽广旋律,必须在巨大的结构中塑造出来。(72)的踏板,如果像谱例5那样使用,就会很美,(75)最后的八分音符,要再次senza pedale。

上一篇:广东音乐是民间音乐吗? 下一篇:漫谈湘剧音乐及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