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不要忽视小额保险

时间:2022-10-24 01:47:45

金融扶贫不要忽视小额保险

小额保险是重要的金融扶贫工具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而言,扶贫都是一个重大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作为政策目标,也就是如何使社会的每一个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获得适合自己需求、并且负担得起的金融服务,进而让每个人都有机参与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小额金融被认为是金融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过,正如我们长期将金融“约等于”银行一样,小额金融在大多数场合下,被“约等于”小额信贷。诚然,小额信贷可以给低收入者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以便他们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扶贫功能显见而直观。相比之下,小额保险不像小额贷款那样,可以直接显示出其帮助人们发展致富的功能,但是,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低收入者管理风险,也是同样重要的金融扶贫工具。

风险从不同维度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福利,低收入人群在风险面前则显得更为脆弱。对于这一群体而言,负面的意外事故很可能会耗尽其有限的财富积累;而为了在事前做好应对风险事故的准备,人们可能要放弃一些高风险的、但却能提升财富水平的活动,这无疑又会阻碍其致富的道路。保险可以保护低收入者积累的财富不会因为疾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风险冲击而损耗,消除人们对风险的担心和焦虑,避免其陷入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恶性循环。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在非正式部门就业的低收入者往往得不到主流商业保险或社会保险体系的关注和覆盖。小额保险保费少、保额低,针对低收入者最迫切的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风险提供保险服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隙。调查显示,世界上有近80个国家在开展小额保险。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国际小额保险中心、德国技术公司(GTZ)等组织和一些保险机构都在积极推动小额保险的发展。

推广小额保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穷困与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困扰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贫富分化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而中国的贫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村贫困问题。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来看,农村的保险覆盖面还十分有限。数据显示,在小额保险试点工作展开之前,中西部农村居民购买过保险的只有29.8%,而且收入越低购买保险的比例越低;55.2%的农民没有购买保险是因为价格高,12.4%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产品。这样大量的没有能力购买或买不到适宜保险产品的群体,又恰恰是抵御风险能力很低的群体。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大约有80%的家庭人口规模在3到5口之间,其中36.8%是农村允许生两胎的4口家庭。47.8%的家庭主要以耕种责任田为生,25.2%的依靠外出务工,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占到69%。家庭小型化,收入水平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高风险行业,缺乏社会保护,农村家庭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低下。可以说,推广小额保险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2008年6月,保监会启动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确定以中西部县以下农村为主,通过放宽渠道、放开预定利率和减免监管费等政策支持手段,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创新模式、提供农民急需的小额意外保险和小额定期寿险等产品。截至2008年底,在仅4个半月的时间里,各试点共承保239万个农民,实现保单126万件,保费收入共4212万元,提供近280亿元的风险保障。从实际试点情况看,农民人均不到二三十元就能获得万元左右合适的保险保障。目前,小额保险已经渗透到24个省,参保人数超过2000万人。

关键在于模式创新

传统观点认为,穷人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富人不需要保险,保险是为中产阶级服务的,低收入市场无法通过商业手段提供保障。而小额保险在多个国家的快速开展无疑颠覆了这一观念。从国际小额保险发展实践来看,小额保险之所以受到低收入者的广泛欢迎,关键在于其能够以较低的保费水平,提供适宜的保障;而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低保费水平并不意味着亏损,在件均保费远低于普通商业保险的情况下,保险业同样可以做到不亏损,甚至可以实现盈利。要实现这种“共赢”的局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控制好小额保险的经营成本。

我国保险业目前的增长模式仍然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尤其是销售成本高企、产能低下。使问题更严重的是,农村小额保险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保险公司积累的数据不充分,因此在费率的厘定和产品的开发方面比较薄弱。另外,许多保险公司在农村并未设立经营机构,开发农村市场需要重新筹划机构、培训人员等,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再加上农村交通、通信设施不发达,往往为了几十元的保费要驱车几十公里展业、承保、理赔,提高了农村小额保险的经营成本。显然,如果奉行普通保险的销售模式,小额保险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的创新是小额保险经营的关键。

从目前试点工作的经验来看,有四种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第一种是依靠村委会向农民宣传和介绍产品,在得到农民广泛认可的基础上,用一张保单以团险方式对全村符合条件的所有村民进行统保,提高承保效率,降低销售成本;第二种是通过农村营销员和在农村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人,通过小型团险对单个农村家庭成员整体承保,以较低的保费使全家人获得保障,或者以个人险方式进行销售;第三种是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收费和提供相关服务,减少创建额外销售和服务渠道的费用;第四种是与农村相关机构合作,比如与农村的小额金融机构农信社合作,销售小额贷款借款人保险,避免借款人身故使借款人家庭陷入困境,同时也保护了小额贷款安全,有利于提高小额贷款机构的贷款意愿和能力,扩大小额贷款供给。

隐忧犹在

尽管从小额保险在试点地区的发展态势比较乐观,但要持续发展、普惠于民,还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对保险的认同度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文化传统、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习惯靠自己、靠亲友来应对风险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且他们常常抱有侥幸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发生的普遍性,认为自己不一定会面临风险;此外,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发展水平不高,话语权相对有限,倾听者的范围也不广,保险机制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而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充分认识保险分散风险的作用,再加上缺乏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其次,试点“经验”仍然存在隐忧。合理和科学的销售渠道是降低小额保险成本的重要环节。从试点情况来看,目前各保险公司的主要思路是尽可能利用在农民心中信誉较高的机构和个人来小额保险,一方面降低机构铺设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则是要化解保险认同度低所造成的销售困难,或者换句话说,是用农民对特定机构和个人的“信任”来换取对保险产品的信心。这种做法的确有效,但亦有风险。比如前面提及的通过农信社合作销售小额贷款借款人保险的做法,存在缴费透明度不高、投保人难以选择保险公司等问题,容易引起农民对保险公司及产品的猜疑;如果操作过程中处理不当,很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声誉危机。前些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保险风波,殷鉴不远。

上一篇:生命传播与生命管理 下一篇:农行改制元年:培育比较优势,驶入蓝海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