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难在观念

时间:2022-10-24 12:58:29

就业难,难在观念

开篇语: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52万人。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经验?《职业》杂志特别推出高校就业负责人访谈集,独家对话多家高校就业负责人,深入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求破解之道。

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每年可提供1000~20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只有600多万。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职业》杂志记者走访了北京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王化深。

原因:学校、社会、家长添堵就业路

谈到就业难,王化深处长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质量给就业难添了堵。他指出,有些学校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而是根据学校有没有开设这门学科的实力来办学。只要有老师,只要有该学科的办学环境,他们就敢开专业。他们从不在意是否能与社会需求对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再好,也难有用武之地。

其次,企业讲究的是效益,需要一进来就能上岗的人才,而很多高校培养学生重在“筑基”,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太差的问题。而且,越是名校这种问题越突出,因为他们总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社会看重实践能力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学生甚至连基本礼仪都不懂,结果一面试就惨遭淘汰。

王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提到,家长这个庞大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使他们的目光更多停留在了某个企业有没有名、待遇如何、工作累不累等上面,却很少考虑到自己在这个企业中的前途发展如何。所以,很多学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期望找一份既轻松、又赚钱、又体面的工作,而现有的工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而已。

总之,学校“全方位理论人才”的脱离实际、社会“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观望态度、学生与家长“轻轻松松做白领”的过高期望,这三者之间矛盾的日益升级,成为就业难的“主流”原因。

对策:去基层,要有优厚政策扶植

王处长指出,基层、二三线城市或中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如果到这些地方找工作,比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压力小得多。但是即便是一线城市就业形势如此严重,为什么部分大学生仍然不愿意去基层?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好处”。看不到发展前景、吃不好、住不好、待遇低,人家当然不乐意。

北京的村官政策就是个正面典型。北京市在每个区都设有村官办,每个村官办的领导对自己管辖内的村官都十分熟悉,这就方便了培养和发掘人才。现在北京很多学生愿意去做村官,就是因为政策好,在农村工作三年下来,北京户口就解决了,而且每月薪水待遇都不低,这就是政策引导的重要性。假如没有优厚的政策扶持,只是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注定不会成功。

王处长还告诉记者,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个学生就在某个很偏的地方做村官,忙里忙外,一待好几年。但他的收获也是无法衡量的:现在经受磨练,将来不管在哪里找工作,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他都不会觉得苦。这样就达到了选拔大学生村官的目的――锻炼。“村官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无需置疑的,做管理、承包项目、独立办企等都可以胜任。“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优质品牌,品牌效应一旦出现将不容小觑。

高校名片

北京交通大学1896年建校,迄今已有114年历史。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到重点行业就业、扶贫助困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秉承“知行”校训,在长期的就业工作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2010年,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09年和2007年,获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进入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行列。

上一篇:13点,面试开始 下一篇:水果少吃不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