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诗文教学阶段性推进策略探究

时间:2022-10-24 12:24:30

小学经典诗文教学阶段性推进策略探究

“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传统的经典诗文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更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经典诗文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经典诗文教育程序混乱、与课程教学严重脱节、缺乏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教育培训等等。为了避免经典诗文教育“形同虚设”,我校编撰了一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若耶国学启蒙》教本。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较适合本校师生的“国学教育”路子。本文旨在“以点概面”,通过对我校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经验及成功教学案例的介绍,整合总结小学不同阶段经典诗文教学的操作策略,以期能为目前的小学经典诗文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一、小学低段――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诵读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教学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愿意学、乐意背,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乐于接受浅显易懂的故事、色彩鲜明的图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可把诗文背后的故事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学生,也可将故事性较强的诗文编成课本剧,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给诗文配插图,图文并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等等,都是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在教授一年级学生《荷》这篇小古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学生都熟悉的动画歌曲《荷花红》,请大家一起跟唱。然后请学生说说你看到过荷花吗?你眼中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相机一一用图画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自己的回答变成了美丽的画面,都十分的新奇,教室里霎时间热闹起来。随后我告诉学生古人眼中的荷花也是这样的,并出示文章内容,请学生大声朗读一遍。接着问学生你知道荷花长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很快就找到“池中有荷”这句话,随即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池塘。我再问荷花什么时候开花?古人告诉我们了吗?学生很快又找到“夏日开花”,我又马上画上一个火红的太阳……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在无形中掌握了古文的内容。渐渐地,一幅生动形象的“配诗画”就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最后,我让学生尝试看着黑板上的图画背诵小古文,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的背诵下来。整堂课学生都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图文互换的教学方式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春雨润物般让学生掌握了小古文中的字词含义,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中段――传授学习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经过两年的“诺耶国学启蒙”教育熏陶,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他们掌握了初步的古文学习方法,但还是需要教师着重指导。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可放在诗文本身的有感情诵读和内容的理解上。

1.有感情诵读促理解

经典诗文音韵和谐,意蕴悠远,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于全面感知字词句篇的表层意思及深层含义,领略作品的意味意境有莫大帮助。

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蕴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在中段学生的经典诗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朗读方面的指导。而诵读的形式也变化多样,我们会根据诗文内容的需要,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每学期我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诵读比赛。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训练,使学生们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诵读。虽然课堂上我们对诗文理解并不刻意指导,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的过程中对诗文内容的把握已经水到渠成,一蹴而就了。

2.掌握方法助理解

小学古诗文学习看似无章法,实际却有迹可循。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渐转变向理性思维,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某一项知识。在这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三步走”的学习模式,即一读字音,字正腔圆;二读节奏,抑扬顿挫;三读内容,知意明义。

《诺耶国学启蒙》五年级第七单元“民间故事”的第二篇《梁山伯祝英台》一文,学生很熟悉,但是小古文的形式同学们是第一次见,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第一篇《董永与织女》中的重点字词及学习方法―读注释、联古今、组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本篇。在随后的交流汇报阶段,我设计了“连画成文”的教学环节,请学生根据诗文的内容,将原本散乱的图画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的交流成果。结果,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文本的重要字词和主要内容。这让我们知道,原来古诗文的教学也可以如此“简单”,得“法”即可。

三、小学高段――扩大阅读量,从课内走向课外

如果说前两个学段的教学是“扶”,那么第三学段的古诗文教学则更多的是“放”。五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学习方法,也积累了较丰富的古文词汇,因此这一学段,我们将重点放到课外积累上。余秋雨先生说得好:“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传承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扩大古典名著的阅读量。

《诺耶国学启蒙》的第三部,每一篇古诗文的结尾,我们都会结合课内学习的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古诗文经典阅读,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浸透到他们的血肉里。如学完了《董永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我们就会请学生课外阅读其余两个“四大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和《白蛇传》,完成相应的“采蜜卡”,然后每周五开展“读书汇报课”。这样,既扩大了学生古典名著的阅读量,又加深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一举两得。

总之,古典诗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在诗文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意识,使经典诗文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这还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改进策略刍议 下一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