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时间:2022-10-08 12:07:50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摘 要】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需要通过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精心设计问题,处理好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才能够显露出来。

【关键词】小组合作;数学;实效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真正学会合作,真正有效地学习,最终达到1+1>2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当好“管理者”“促进者”“询问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且根据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性的思考题,拓展性和训练题,比较性的分析题。除此之外,合作学习的任务还要能满足兴趣需要,对学生具有适当的挑战性,以便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广泛应用,我给出下列选题:函数产生的社会背景;函数概念发展历史过程;数学家与函数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意识到困难,又能让他们感到在组员的相互帮助下能解决困难。在活动中互相启发补充,共同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分编合作小组,合作小组过多,会使教师指导力度欠佳,合作小组过少,会使组间交流不激烈。一般来说,每个合作小组由4-6人组成,分组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差异,如男女搭配、学生水平的高中低搭配等。

二、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能促使学生精力集中,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新知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学习气氛

尊重呵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没有主次之分,只要参与,就会有发现,有收获。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活动进行指导,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当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一是指导学生围绕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小组内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导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导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要紧密联系

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学生浓厚合作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表现的合作精神,投入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并产生“我能行”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更积极。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一种,也是目前教改活动中教师最积极尝试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们想用这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四、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学生的合作习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下列现象,教师布置任务后,马上出现表面热烈的讨论场面,有的小组为谁先发言争吵不休;有的小组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有的小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另一种现象是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一个极端。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合作技能,还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一)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对于初中生来说,机械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合作式学习的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组织员、报告员等。组织员主要负责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索活动;记录员负责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总结报告员的职责是将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全班进行交流时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且要为其他同伴负责,提高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一是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习惯;二是积极动手,勇于合作的习惯,三是耐心倾听的习惯。避免没用的争论和争吵。尽量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必须去研究、学习,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我们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 下一篇:音乐专业学生高考应试能力提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