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时间:2022-10-23 11:01:12

如何改变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摘 要: 目前,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们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折失落感,甚至出现退学念头的后进生。如何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两极分化 改善策略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及学生自身的差异,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会不同。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折失落感,甚至产生退学念头的后进生。如何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减少对数学学习的恐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快缩短与优等生的差距呢?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

1.教学的层次化。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设置合理的变式和层次,对优等生少讲多练,给他们独立学习的时间,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中等生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训练基本技能;对后进生则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作业的层次化。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也是教师反思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合理化的作业,能使师生间的教学活动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统一。

为此优等生的作业设置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中等生的作业安排解决基本题、典型例题;而后进生的作业,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这样的措施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完成自己那一层的作业。学困生和中等生不用为作业而发愁;优等生也因不用反复练习而高兴,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激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努力求知,刻苦钻研,从而让后进生学有后劲。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教学,可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局面。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向学生提问:谁能描述下每天太阳升起的过程?学生描述有困难的时候,可以适时拿出巴金的《海上日出》的片段,欣赏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在太阳升起的过程当中,太阳和地平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来表示,从而引入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一个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现象,可以帮助学困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2.善于鼓励,树立自信。

课堂无法预约,教师必须充分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每一个微妙之处,合理激励,才能真正彰显课堂教学的亮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改善两极分化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课上讲解“勾股定理”的习题:“在三角形ABC中,AB=13,BC=10,BC边上的中线AD=12,试问:该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当时看到一位后进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于是,我把机会留给了他,由于本题中有一个陷阱,他疏忽了,当他直接说出了用勾股定理计算AC,进而得到AB=AC后,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了过去。这位同学“唰”一下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况,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得感谢他,他其实是想提醒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仔细分析,然后再解题。”此时原本低垂着头的学生脸上出现了微微的笑容。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重新分析了一下。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如果教师能合理化解,就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巧施辅导,动之以情

科学合理的辅导方法是有效辅导的关键所在,但合理的方法,如果用之不当,用之不巧,那么得到的将是无效的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首先明白,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情感态度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数学学习。所以,课堂之外,教师如能正确辅导,定能事半功倍。

1.优劣互补,培养意志。

坚强的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肯定就能在学习上下工夫,坚持不懈,而后进生正好缺少这一点。为了能让学困生有些进步,老师必然花费了许多精力,但效果往往不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优生的标杆作用,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自然。在交往过程中,后进生能发现优等生的优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优等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自律。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教会学法,培养习惯。

学困生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要求学生不局限于听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听取审题方法及思路探索的过程。对于作业,大多数后进生拿了作业就做,不会了再去找对应的知识。对这一不良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先复习课本再完成作业。与此同时,还可以请优等生做学习方法介绍。这样,通过对后进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面对各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多多鼓励,精心呵护他们,感受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最好,使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琼.谈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

[2]http:///content/724559.

[3]覃春梅.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克服中学生对数学的厌学.

上一篇: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下一篇:以美领读, 读中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