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国梦”

时间:2022-10-23 09:58:33

践行“中国梦”

【摘 要】在当前广泛探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高校在育人观念和育人策略上要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本文从系统阐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出发,对高校育人策略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革新和尝试,强调高校的育人观念和育人策略应与“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相一致,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 育人观念 育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04-02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围绕这一话题,联系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所承担的历史重任,笔者认为,高校的育人观念、育人策略有待革新。

一 正确解读“中国梦”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具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大力量,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信心、力量。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作为高素质人才产出地的高校,其教书育人的责任和重担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高校在育人观念和育人策略的革新上,应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更好地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二 “中国梦”引领高校育人观念的革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探索发展的基础上,达成了“专中求通”的共识,注重宽口径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重视创新意识。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经历了一场大的转变,尤其在高等教育价值观上,从以往强调适应社会发展到主动促进引领社会发展,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对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开始纠正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具性的价值倾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通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近百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注重人文教育、人格养成、通识教育,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持续改革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激烈探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当代高校在育人观念上应有怎样的认识和创新呢?众所周知,“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时代特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这一认识用来指导高校的发展,用于育人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显然十分必要。

三 “中国梦”引领高校育人策略的革新

“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人、培养人的环节上,更应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指南。笔者认为,在育人策略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这些思想都强调,高校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要通过调动学生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具备了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道德、完备的知识技能和勤奋负责的生活态度。要实现这个目标,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改进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为此,大学要重点推进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建设,培养出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德业兼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高校要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高校的拉动。高校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从主体层面上,高校要推进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创新和教育内容创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创新人才成长氛围,提倡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客体层面上,高校必须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处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保持我国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3.高校要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践行“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时,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高校的文化辐射,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一切就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多样的形势下,高校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高校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高校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

4.高校要致力于塑造科学精神

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科学精神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精神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包含人文精神的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境界。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原发地的高校,在此过程中,担负着塑造科学精神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更要强调社会科学精神的塑造。应该看到,高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技能层面的科学知识,更要将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使受教育者在具备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精神,成为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阐述中国梦: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DB/OL].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3.18

[2]贾宝余.西方大学的传统及其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05(3):58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董孟怀.百年教育回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刘世民.西方的教育——历史·现状·理论·技巧[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上一篇:高校信息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试谈中学体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