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不对称信息与市场均衡研究

时间:2022-10-23 09:11:08

产品质量、不对称信息与市场均衡研究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劣质产品在市场中长期存在,成为了人们见怪不怪的经济现象。桌的劣质产品,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产业非常多、地域分布也比较广泛。文章分析了不完全信息、市场结构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并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国劣质产品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产品质量;不对称信息;市场均衡

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非常多的产品质量问题,这使得人们非常关注和担忧产品质量,如三聚氰胺问题。为什么消费者花了钱却很难买到质量上乘的产品呢?为什么很多企业要以次充好,中国的劣质品市场强烈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很多学者非常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分析,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类不同的模型:信息显示、信誉和信息搜寻等类型。信息不对称只是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的条件之一。有很多学者在分析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时,运用了市场结构学说,指出了市场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质量。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行政干预所带来的垄断市场结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均衡质量

市场中的厂商如果仅仅生产某种产品,此时可以将市场信息分为两类: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产品质量信息却是不对称的,厂商垄断着产品质量信息。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把握产品价格的所有信息,但是很难彻底理解产品质量信息和水平。产品质量被认为是产品多种特征的复合度,在产品的特性空间中,消费者的偏好顺序是一样的,产品特性也能够运用一个方向的指数质量来衡量。

二、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

通常情况下,对消费者来讲,需求曲线平滑越大,厂商的市场竞争也就日益激烈。反之,则说明了厂商在市场中的势力更为强大,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如果不考虑相关因素的改变和影响,在在断水平不高的时候,厂商虽然提高了产品质量,但是收益颇低,甚至比因此而产生的成本还要低,则产生就失去了相应的激励。在市场垄断水平较高的过程中,厂商提高了产品质量,但是收益颇高。甚至高于相应的成本增加,这就为厂商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了激励因素。政府对市场秩序的干预结果就是造成了市场范围内的产品质量问题,这种效率颇低的行为导致了质次价高。在地方保护的背景下,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并不能被看做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均衡情形。通常情况下,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了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信息状况水平

在很多情况下,提升产品质量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是因为提升信息状况水平,增强消费者在识别质量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消费者更加明确地区分产品质量。为了规避消费者带来的惩罚,很多厂商厂商不得不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水平,尽可能地杜绝以次充好行为。然而,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短期现象,还有其长期存在的根源。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在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和城市相比,因为多种原因,农村消费者在搜寻产品质量信息方面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农村地区的居民在识别产品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也能够解释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四、居民收入水平、产品质量和信息状况

在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期限很长、涉及了非常多的行业,并且在我国很多地方普遍存在。在消费者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信息的辨别能力后,而且政府有关部门都在大力治理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和信息透明的相关法律法规。暂时,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并没有显示出显而易见的改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不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整体来看还是非常低的。这就意味着较小的居民收入带来相应的符合市场均衡规律的产品质量。这是中国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核心所在。尽管消费者提升和增强了产品质量的辨别意识和能力,政府有关部门也切实强化了治理产品质量问题的能力和力度。然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抵消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带给产品质量的反向导向作用。

通常情况下,如果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以及日用化工品存在着非常强烈的竞争,消费者借助自身所累积的经验以及社会上所传播的产品质量信息,他们都会知晓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比如,大量消费者了解他们平时所买水果和蔬菜中存在着浓度很高的农药残留物,但是他们仍然会购买它们。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而导致的。

为什么质量酬金模型得出了高质量产品会自动实现的结论?这是因为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缺乏提供质量酬金的努力,而并非他们不具备购买高质量产品的想法。在现实中,广大民众也理解这样的事实:即超市食品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农贸市场中的产品质量,然而人们的收入有限,不得不拥挤着进入农贸市场。从这个方面来看,农村地区的产品质量问题比城市中的产品质量要严重得多。

五、结 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劣质产品,人们对此也是见怪不怪。

在非常具体地讨论和分析市场在均衡状态时的产品价格和质量中的决定性要素。而且,本文还从很多方面在中国范围内长期存在的低劣产品质量作出了一般性的理论阐释,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则大都论述不甚清晰。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中的产品结构、信息不对称、居民低下的收入水平等因素可以用来解释我国产品的质量低劣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关注这一方面。如今,在全面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市场环境和市场参与者难免存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等现象。从日常的事实和经验可以看出来,中国在治理产品质量问题方面将会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具体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当前时期,有关部门要最大限度地认识到产品质量问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前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来,我国要想更好地解决和治理产品质量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尽可能地改善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进一步对市场秩序进行优化,更好地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乔红伟.针对信息不对称的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1)

[2]杨宏力.隐匿权威理论:基于不对称信息与博弈论的分析[J].经济学家,2009(05)

[3]杨龙.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产品质量选择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2010(13)

[4]平新乔,郝朝艳.假冒伪劣与市场结构[J].经济学(季刊),2012(01)

上一篇: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分析研究 下一篇:素土挤密桩在处理已筑堤渠段湿陷性黄土地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