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23 07:28:50

高年级小学数学符号教学初探

摘要: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达、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数学符号在学习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其实就是教给学生在数学王国中遨游的方法。小学高年级是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重要的过渡时期,此间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符号教学

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的认识----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表示”这一个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一、经历过程----感知符号的意义

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化、符号化,每一个概念或关系都有确定的符号表示。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中的符号语言有其系统的特定含义,它与自然语言相比,具有简练性、准确性、直观性和形式化的显著特点。它反映了表达意义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成为表达特定思想的载体和诱导思维的刺激物。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符号对他们来说较枯燥、空洞,难以激发兴趣,教师要创设情景,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唤起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但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因此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引入,从具体的、确定的数引入用字母表示的数,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引导,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发展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学生解答,初步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并对这些等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同时,教材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加准确、简明、形象,既便于掌握,又发展了他们的符号感,也为后面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做好了铺垫。

二、数形结合----培养符号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顷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3”和“3”“”“

三、实践活动----深化符号的运用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用符号来表示的情境,使学生积累了很多潜藏的“符号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数学符号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从感性理性运用的辩证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中熟练符号的使用。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单看例题中的条件,大部分同学有点无从下手,借助画图,标出题目中的条件,一眼就看出增加的部分是个小长方形,增加的面积就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它的长与原长方形的宽相同、小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形的长增加的长度,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就很容易求出长方形的宽,进而求出最后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式整理相关信息,进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操作转化为对符号的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符号感。

总之,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把客观现实申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变为符号和公式的过程,这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这当中有一个从具体——表象——抽象——符号化的过程,这对一个成人来讲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学生理顺数学概念、规律等符号化的一般关系,从体验到理解运用,再从理解运用到按需要创新,步步为营,螺旋上升,对培养学生“符号思想”,提升“符号感”意识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上一篇:为新课开个好头 下一篇: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