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创新教学

时间:2022-10-23 07:20:21

拒绝平庸,创新教学

摘 要:本文依据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多元的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英语课堂和作业等方面的活动作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活动 作业多元化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一种实际的东西,犹如柴米油盐那样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学习应是自然而简单的。但在中国,学习英语却是不容易的,它既非母语亦非第二语言,仅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缺乏天然的语言环境,若不加以灵活的引导,很有可能在孩子眼中沦为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机械组合,是一套复杂的语言符号,其学习过程也将变得枯燥辛苦。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诱惑,学生了解外界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父母,于是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出,教育已不再一味强调学者的“苦”和“勤”,而要呼唤其主动性,于是教材一再地改编,变得更加丰富实用,教者也需多方探究,将孩子吸引到课堂中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Yeats曾说: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bucket,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点燃孩子学习的渴望,说得多好啊!从教十年多来,我也一直在教学中探索,怎样找到那粒火种点燃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避免产生枯燥和厌倦感呢?

我认为多元而精彩的英语课内外活动是让孩子兴趣“保鲜”的有效妙方,同时也可实现“learning through doing”的教学理念。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 课堂上,寓教于乐,有效激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乐于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将学生融入其中。就拿牛津初中英语7B来说吧,在讲授Unit 4 Amazing things的Main task时,涉及的资料信息较多,我抓住初一年龄段的孩子争强好胜这一心理特点,用分组抢答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前后总共只花了大约8分钟时间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语法的学习可以说是英语中最枯燥的了,尤其是时态的掌握很容易混淆,因此在教Unit 4的Simple past tense时,我想了个点子采取“真人show”的方式,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快乐的记住了其中的规律。具体实施如下:课前准备一些孩子们学过的较易混淆地几个时态的典型例句,将例句就主语、谓语、宾语、时间状语等成分进行划分,然后自制一些卡片,在每张卡片上用粗彩笔醒目地写出例句各成分(大小足够班级后排学生也能看清),在课堂上我讲句子中文,请一些同学自愿上台拿着卡片(人手一张)排列出英文例句,活动中全班学生都极其关注,积极纠错,效果很好,孩子们通过游戏形象地记住了各种时态的句式特点及其句型变换要点。

表演(Role play)帮助孩子增加了使用英语的实际体验,在英语教学中也很重要,如Unit 3的A lucky escape, 课本将其设计成了剧本版,非常利于表演,由于涉及的角色众多,我让学生自行分组课后准备,再于课堂上展示,孩子们很积极,效果较好。

在一些课堂活动的实施中,我发现不少孩子始终处于观望状态,如何提高所有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和参与率?这是我在日常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也琢磨出了一些好的创意并收到好的效果。如抢答竞赛,每一组总是那么三四个孩子挑大梁,其他的孩子坐享其成,如果这样长期下去的话便不利于整体教学,于是我对游戏进行了进一步改动,唤醒每个孩子的参与意识。在竞赛前,我准备了两副扑克牌,我对孩子们说: Now, let’s play cards. 在孩子们惊奇的等待中我将其中一副牌给每组按同一花色随机发下从A到K的牌(人手一张),然后在讲台上将另一副牌按组相应留下同样的牌,游戏规则如下:仍然是竞赛,但由抢答改为随机,问题由四组轮流来回答,每一组由我抽到牌的相对应持牌者回答,答对给分。在这个神秘而有趣的游戏中,每个孩子的被抽中机会是均等的,由于不知道下一个抽到的会是谁,孩子们个个都必须全力准备,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了。

二、 增设趣味课堂,走出课本

据我观察,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大部分英语课是安排在一天中比较好的时段,便于教授新课,而总有约20%的课被安排在放学前甚或临近周末的最后一节,这一时段,学生注意力较易分散,不利于教学。因此我试着将一周课程分为传统课程与趣味课程两种。前者用于教授新知,后者借助艺术或文学样式,让学生换个角度体验英语语言的原生魅力。

一门语言的美丽之处往往在其艺术载体中得到最大体现,透过这些艺术化的语言,我们总是情不自禁被吸引并喜欢上这门语言。因此在每周的趣味课程中我坚持让孩子抛开教科书,通过歌曲、舞蹈、诗文等文学或艺术载体体验英语作为语言本身的灵动的生命力,就好比汉语中的诗词歌赋一般,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精神产物,我期望孩子也能从中体验到英语文字的美感和创作的满足感。

我一般结合孩子的学习程度精选一些励志或情感类歌曲,首先让孩子们去听,猜出大致歌词情节,稍难的歌曲可以显示出大部分歌词让孩子少量填充剩余的简单部分,接下来边欣赏边感受歌词大意,然后反复吟唱直至熟练。课本上讲到颜色时,在同期趣味课程中,我准备了一些描写颜色的英文韵律小诗,让孩子们去模仿去创作。 “Green is the smell of a farm.”, “Blue is soft as a baby’s bottom.”还有“Violet is the taste of ripe fruit.”, 这些都是出自孩子笔下的精妙诗句。有时,也会教孩子一些舞蹈,如流行于欧美乡间的里尔舞曲(Reel), 需要2对或4对舞者共舞,最多达20对,有一首英文歌正好讲解了其中一个版本的跳法,我便和孩子们一起琢磨起来,还请了两三组学生和我一起做示范,随乐起舞,让孩子舞起来学英语。在初中初始阶段,一些英文歌谣如“Teddy bear”和“The hokey pokey”, 都是让孩子动起来学英语的经典作品。

现在孩子们对每周的趣味课程充满期待,课前总有孩子来办公室围着我问这问那,希望早些知道会学些什么。孩子们告诉我,有些我教他们的歌曲已成为班级流行,有一回课前,全班还自发集体吟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希望孩子在学习英语时能乐在其中。

三、 作业多元化,手脑总动员

陶行知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行知先生的启示,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减免机械重复类作业,增加思考型、创作型与任务型作业,由学生单独或分小组集体活动去完成。使作业体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配合生活和现实世界,令学生在思考和动手中练习和巩固所学。

现行牛津教材中每单元都有Main task, 每三单元结束还有一个Project让孩子动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些老师为追进度而往往忽视这一部分,我却不然,在我看来它们是这套教材的精华和亮点。有效利用教材这一部分,可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二、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反映到作业形式,具体有制作海报及小册子等。如在Amazing things这一单元结束时,我让孩子们去搜索书籍网络寻找amazing things等,制作相关海报,孩子们充满兴趣,在巩固所学的同时又获得了很多新知。另外,每周末的收集“最爱英文系列”作品也是雷打不动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专门的本子名为“最爱英文系列”,每周要找一件英文作品来记入这个系列,形式不限,歌曲、诗词、文章节选、名言警句皆可,最重要是自己喜爱,并且记录下喜爱原因及从中所学,这项有趣的任务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了英语的博大与美丽。

作业不仅要精心布置,及时给予反馈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者若只顾作业的布置批改对于质量却不予置评,久而久之,孩子的积极性便淡化,作业质量也会降低。尤其是创作类作业,没有了新意和创作激情的作品将流于形式,也就违背了初衷。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各项作业我总是坚持及时评价,认真总结,适当时还给予完成杰出的孩子小小奖励。有了这些评价活动,孩子在完成作业后还能进一步反思,产生成就感,这样做不仅达到了完整的教学效果,更维护了孩子的创作激情和学习热情。

比如,每次海报交上后,我会及时找2-3名学生代表同我一起审核作品,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版面设计”、“艺术家奖”、“最有深度奖”等有趣奖项,给优胜者颁发小奖品并且在班级展出优秀作品。每周的“最爱英文系列”较佳作品也会及时通报表扬,并给予这些孩子平时成绩加一颗“星”予以鼓励,还会以短信的形式向其家长表示祝贺。另外,在批改练习册时,若该生有一整项全对,我便在旁边画一笑脸以示欣喜;作业完成非常好时会加注Wonderful, Excellent, Perfect等评语给予鼓舞肯定。长此以往坚持下来,孩子们作业热情日渐增加,作业水准也愈见提高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然得到了加强,实实在在做到学以致用。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若能在日常教学时切实关心学习者的感受,多思多想,勇于探索,孩子们自然获益非浅。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杰克也变傻。学习和玩耍两者若能结合该有多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孩提时代的梦想吧?对于孩子们来说,分数自然重要,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重不重要?学习应该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还是心甘情愿地追求?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希望孩子们厌倦它还是爱上它?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学习只是个手段还是应内化为终身的习惯呢?

笔者深切以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光凭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是不够的,还要仔细研究被授对象,根据其特点采取有效途径方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成功 = 智商 + 情商 + 努力。每一位教者都应擅用情商,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心理感受,理解学生,不断探究,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活动。那么,就让我们的教学充满创意,让孩子的学习充满欣喜吧!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而不是学习机器,相信这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

上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从阅读走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