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语言的特征述评

时间:2022-10-23 06:30:42

环境描写语言的特征述评

很明显,对这些知识性语言,我们一读就能做出评判,对“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样的存在性语言,我们的智力好像遇到了困境,它与“别离情”、“边愁”到底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呢?这么平白如话的语言竟让人费解,让人一时觉得缺乏词汇。智力遇到困境的地方就是耐人寻味的地方。琵琶舞蹈,叠换新曲,但永远换不掉的,是《关山月》曲子所表达的那种“离别情”,永远听不完的,是“撩”得人心烦意乱的“边愁”,这别离情,这边愁,到底愁到何种程度?恐怕作者自己也是一言难尽的。这时候如何表达这种难以表达的意思呢?作者的办法是:避难就易,机智地放弃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情绪的“直陈”,转而描写眼前的环境,用“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为全诗作结。这是在知识显得乏力、智慧不能到达的地方,转而求诸存在,直接把“当下的”、“眼前的”、“现实的”镜头推给读者,让读者去“直观”。

运用这办法,看似在困难处退了一步,但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由知识到存在的超越,从而引领读者从“理解”走向“感受”、“体验”,于是,诗歌便不再是我们需要凭借智力去阅读的东西,而是我们可以“生活于其中”的东西了。于是,我们就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体验对诗歌做出不是科学性的而是存在性的把握。这别离情是一种怎样的情?这边愁是一种怎样的愁?我们虽然无法用准确的知识语言表达,但我们却能说出我们感受到的存在,感受到的境界:那是辽阔苍茫的关山,那是绵延万里的长城,那是长夜如水的月光,那是浩淼无穷的空间它澄澈而朦胧,具体而渺远,空灵而雄浑,冲虚而盈满然而,这仅是对这种空间存在的描摹,若问别离情、边愁到底如何,我们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仍然有种说不清的惶惑。也许,明天,让我再读这首诗,所得的感受又不完全是这样了。根本的原因是“,高高秋月照长城”说的是一种存在,在把握“情”、“愁”等心理状态时,它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是无法用准确的科学知识语言做概括的。这就是这类诗歌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秘密。无穷的艺术魅力往往不在主题的高深上,而在表达主题时不是运用科学知识性语言去“直陈”,而是运用存在性语言去描写,描写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环境空间。对于主题来说,这些描写都是侧面描写。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俯拾皆是,比如王维的著名的《送元二至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从题目和诗的内容上很容易读到的信息是:时间、地点、送别、劝酒、被送的人及去向等,这都是科学知识性语言,一读就懂,不是诗意隽永的地方,尽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因为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别离之情而成为千古名句,但它毕竟是明白如话的文字,不会让人品索玩味费尽思量,真正让人玩味不尽的倒是诗的前两句的“起兴”式描写。渭诚的早晨下着细细的雨,打湿了路上的尘土,从客舍里望出去,新春的柳枝泛着青青的光。在这个空间里,相别的人儿到底是什么感受呢?是凄清?是悲凉?是伤心?是依恋?是孤寂?这个初春的早晨,这个下着小雨的早晨,这个地面上潮湿的早晨,这个柳枝已经变得暗绿的早晨,这个树枝上挂着水珠的早晨,到底给这两个相别的人儿一种什么滋味呢?我们觉得有点说不清,只能感叹诗句的耐人寻味了。这里,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含不尽之意意在言外,状难写之景景在眼前的妙处。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完琵琶女美妙的琵琶曲子之后,作者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就把这种口不得而言之的不尽之意寄托给空间存在,落在了环境描写上: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尽管作者已经对琵琶女的琵琶曲作了十分出色的描写,但人类的语言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穷的,已经描写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的琵琶曲是那么美妙动听,但有些感受肯定是作者无法描写出来的,怎么办呢?作者将笔锋轻轻一转,把此时此刻的环境推给读者,把此时此刻的空间存在推给读者,让读者仍然回味无穷,仍然留恋往返,感受着琵琶女演奏的美妙效果——清清的江水,静静的船只,明净的月亮,辽远的夜空这境界多么宁静,多么空灵,多么邈远,多么澄澈,而你,和作者一样,就笼罩在、沉浸在、陶醉在这宁静、空灵、邈远、澄澈里,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呢?

作者:郑伟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

上一篇:活动中的科学之美综述 下一篇:机械加工质量的对策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