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体会

时间:2022-10-23 06:14:08

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体会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把课上“活”;联系生活,把课上“实”。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实践与探究”的有效性。要重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注重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实现与学科教师的联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教师引导;教师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40-02

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和时代的强烈呼吁下应运而生的,它给了学生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和发展自我的空间,体现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的教学思想,同时,还凸显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彰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与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由此,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新教学理念下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这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实践的,三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把课上“活”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也表明,创设与学生心境相匹配的情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机,所以在新课一开始笔者就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满激情地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从哪里拍摄到的地球的画面呢?”学生回答:“是从宇宙中拍摄到的地球的图片。”笔者接着问:“从宇宙中看地球这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呢?”学生回答:“这是一颗美丽的地球。”这时笔者说:“今天我们讨论、探究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然后板书课题。此时,学生对地球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与新鲜感。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再请同学们欣赏视频《地球的奉献》,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感受。这时,一个美丽富饶的地球、一个无私奉献的地球、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就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了,学生被美丽的地球陶醉了。接下来,笔者趁热打铁地提出讨论的问题:“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学生在小组内借助资料开始积极有效地合作学习。

二、联系生活,把课上“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落实这一精神。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新课开始部分提出让学生围绕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又如,在引导学生感受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环节的学习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展示学生旅游照片,请照片上的主人公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2.请学生说一说家乡的美丽风景区,学生说出有大雁五泉山风景区。再请学生说一说家乡周边有哪些美丽的景区,学生说出有牙克石市的凤凰山庄、海拉尔市的西山公园、扎来诺尔区的达赖湖,然后请去过这些地方的学生讲一讲看到了哪些风景,说一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3.幻灯片出示我国美丽的黄山、泰山、桂林山水、日月潭等图片,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还增长了知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深刻地懂得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众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实践与探究”的有效性

1.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摆脱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努力创设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第二部分,科学家在太阳系中为未来人类寻找适宜生存的第二颗星球时,笔者设计了一张科学考查表,学生借助资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月球、火星、金星等星球上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展现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民主的学习氛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如笔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旅游照片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完成的科学调查 ,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既感兴趣,又乐在其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表现。又如,利用电脑播放视频《地球的奉献》,利用幻灯片展示祖国的美丽山水,这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注重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有意识、有步骤、有目的、有组织地去熟悉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笔者采取了如下做法:

(1)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焦点话题尝试各种研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习《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课前让学生看电视或上网收集当前处在战火中的利比亚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课上讨论,学生懂得战争不但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还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学生在探索当前世界局部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寻找自身缺点、不足。

(3)学生结合社会行动目标,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4)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政、礼仪、法规、学习、心理健康、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如《文化采风》一课,在“礼仪中的文化”这一内容学习时,学生提出:“日本、英国绅士的礼仪是怎样的?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为什么有些礼仪淡化、取消了?现代各种场所应有哪些礼仪?”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小问题为教育的渗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它由研究生活中的一个个小问题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同学间团结协作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出来的。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更好、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4.与学科教师联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校领导应注意本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会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笔者在落实这一精神时的做法是争取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的支持,紧密结合学习主题共同开展活动。如语文教师布置学生制作的手抄报活动,加进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又如,我们学校每天开展“红领巾小卫士”监督岗活动,笔者借助自己是这项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身份既对12名小卫士进行有效管理,又对全校学生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监督。

笔者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三年来,努力研学本学科课程标准并付诸实践,即教师创设情景,把课上“活”;联系生活,把课上“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实践与探究”的有效性。这是笔者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体会。这项工作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将化学课堂延伸到课外 下一篇: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