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梯田建设的成效及发展思路

时间:2022-10-23 05:28:55

隆德县梯田建设的成效及发展思路

摘要 总结隆德县梯田建设取得的成效,介绍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及建议,以促进隆德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梯田;成效;做法;发展思路;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80-02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全县国土总面积985 km2,辖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27个行政村、18.8万人,人口密度183人/km2。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全县海拔高程1 720~2 942 m,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主要地貌类型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之一。该县海拔高,气温低,干旱少雨,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级贫困县。

1 隆德县梯田建设取得的成效

面对隆德县自然资源贫瘠的实际情况,当地群众努力寻求摆脱贫穷、生存发展的出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大措施常抓不懈,开始了梯田建设的“接力赛”。截至2010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3.014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3%;治理小流域32条共312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8 km2,治理程度达58.4%;农田灌溉面积达6 400 hm2。基本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饮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连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并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1.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多年的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县3 100条沟道得到了有效治理,年拦蓄径流3 200万m3,拦截泥沙113万t,土壤侵蚀量由345万t降低到166万t,土壤年侵蚀模数由3 500 t/km2下降到2 200 t/km2。达到了“泥土不下山、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的,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1.2 改善生产条件,拓宽人类生存环境

围绕“水保立县”的新思路,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把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和沟道坝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生产生态条件,拓宽生存环境,自强致富之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0年,共建成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17座,水保骨干坝38座,中小型淤地坝183座,砌护防渗渠道515条446 km,发展农田灌溉面积6 400 hm2,配套乡村及田间道路2 750 km,兴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9处,解决了全县15.5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力,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发展。

1.3 提高了粮食产量,群众的温饱得以彻底解决

通过以梯田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有效地拦蓄了降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据调查测算,水平梯田较坡耕地产量增加750~1 500 kg/hm2,即使遭遇大旱,产量也仍能达到2 292 kg/hm2,在抗旱减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199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总产量却增长了35.9%。由此表明:隆德县的梯田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

1.4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的增加,为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优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舞台,实现了由种粮型向粮经饲结合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商品型的转变,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退耕还林、实施林药及林草间作,为中药材、草畜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走出了一条“梯田安家、产业带动、劳务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隆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2 隆德县梯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梯田建设上,隆德县坚持从县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结束了隆德人民长期不能温饱的历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秀美山川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2.1 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抓手

县委、县政府把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来抓,坚持“人修”和“机修”相结合的办法。把每年的10、11月作为农田建设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农田建设大会战,由于组织到位,认识到位,截至2010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3.014万hm2。

2.2 加强组织领导,措施得力

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程实施;二是领导小组每年都同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完成时间,并提出了要求;三是把梯田建设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奖罚兑现;四是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五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监督指导。做到了“五个有”,即有安排、有落实、有督查、有考核、有奖罚。

2.3 统一思想,坚持大搞农田建设不动摇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农业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是该县的基本县情。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的抗旱抗灾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借“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的东风,在全县广泛宣传动员,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基本农田建设由“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使全县大搞梯田建设,改变山区面貌的新热潮[3]。

2.4 统筹规划,注重质量

隆德县在梯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并重,坚持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生物、封育保护措施相结合,按照“山顶戴帽子,山坡系带子,山腰修台子,沟底穿靴子”的模式,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了农田基本建设由进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5 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

隆德县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三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四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推广运用科技,挖掘梯田潜力结合起来;五是把兴修梯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4]。

3 发展思路及建议

梯田模范县的建成,实现了隆德县梯田建设的第一次创业,为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隆德县应以此为动力,立足实情,精心策划,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产、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争取将隆德县建成环境优美,社会安定、人民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隆德。

3.1 构建生态经济区,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在大幅提高梯田利用率的基础上,结合隆德县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在全县建成四大不同生态类型的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是利用六盘山高寒阴湿的有利条件,发展道地中药材和球宿根花卉;二是在河谷川道区,充分发挥区域的水、日、光等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成以草畜为主导、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区;四是在城镇第二、三产业区,培育壮大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和以农副产品、小百货、建材为主的产业开发区[5]。

3.2 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如中药材、花卉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梯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达到总产稳定、收入增加的目的。

3.3 加强综合治理,促进梯田建设步伐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动摇,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二是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陕甘宁坡改梯、退耕还林口粮田项目继续加大梯田基本建设力度,彻底改造低标准梯田。

4 参考文献

[1] 鲁嘉林,赵永光.秦州区梯田建设的成效及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1(5):25-26.

[2] 赵永强.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47(11):30-31.

[3] 师桂琴.原州区后期扶持移民黄堡村水平梯田建设技术要求[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5):39-40,46.

[4] 王茜,吕昌河,于伯华.陕西省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其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9):51-54.

[5] 王青荷,安根虎.秦安县坡耕地梯田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J].甘肃农业,2011(4):38-39.

上一篇:梨树县实施虫口夺粮的主要途径 下一篇:江苏沿海农区梅花鹿健康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