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心理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23 05:24:44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浅析

摘要: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加。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准确了解这些因素,才能谈及增强独生子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问题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并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的主题人群,但是在时展趋势下,我国的独生子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影响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家庭教育因素;二是学校教育因素;三是社会环境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独生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开端。但是,我国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较多弊病:

1.1家长期望值过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导致了社会竞争也愈发激烈,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给了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从画画、背诗到学钢琴、学电脑,所有这些一方面的确开发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可另一方面却给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造成了过重的精神负担,使道德教育相对不足。独生子女一旦进入社会将马上面临的是种种不适应,与这种只注重能力教育,忽视品德教育的家庭早期教育不无关系。

1.2独生子女依附心理强烈。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实施的调查表明,当问及“你能不需要父母帮助,做到个人生活自理吗?”,上海青少年中,回答“不能”的独生子女百分比是非独生子女的两倍。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身在社会但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自主意识单薄。从小这样的教育方式让独生子女只关心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对父母的辛劳则习以为常,造成了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独生子女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的桥梁,是他们社会化的主导场所。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有不如人意之处:

2.1重分轻能。在我国长久的应试教育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学习不好的同学往往被老师和同学冷落,过多的强调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开发。凭分数定终身,让学生们最焦虑的事情就是学习,思想压力很大,身心难以舒展。从这种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独生子女,自然缺乏应有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在品德、意志要求相对严格的社会上,他们往往难以很快适应。

2.2忽视必要的挫折教育。学生接受的基本上是正面基础知识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少之又少,缺少如何面对挫折的一系列训练。从校园里走出的青年独生子女来到社会,因为没有接受过如何面对挫折教育,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失败,由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有意识的能力锻炼,他们就可能被挫折征服而表现出感情脆弱、情绪沮丧,心理容易失调。

3社会环境因素

有调查显示,现代中国都市里一个7岁的独生子女在一个月内获得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传统农村环境中一个70岁老人终生所得到的信息量。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为独生子女社会化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不可否认,社会环境亟需进一步改善,其消极方面已对一代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3.1舆论环境不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客观上各种文化不断涌入,为舆论打开了闸门,而精神文明建设又相对滞后,社会责任感便遭到冷落。大众传媒在一段时间里的导向是追求利益、崇尚消费;文化市场也失去净土,流行音乐绵绵软语,报刊杂志艳情凶杀,让青少年周围充斥着各种负面的报道和不健康的文化冲击。独生子女自小与电视、网络有不解之缘,在一片甚嚣尘上的追情逐利声中,加上社会转型期道德标准多元混乱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造成了误导和危害。青年一代独生子女几乎已没有艰苦意识,过分倾心于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价值,缺乏关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

3.2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小家庭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广大城乡出现了许多以小家庭为主体的新的居民小区,独生子女就是分散在这样一个个小社会里。然而,目前我国社区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的结构之中,即使有了组织形式,也很少开展有效的活动。独生子女被锁在单元房内,缺少与同辈群体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无法辨别是非,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当他们走进各方面都要求严格的社会时,心理与行为必然会产生较大反差。单是人际关系能力有欠培养这一点,就让孩子长期在压抑和紧张的社会大环境中出现心理障碍。

独生子女是我们社会未来的主体,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已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独生子女的各个方面的缺失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影响的结果,然而这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我们形成以家长和老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定能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上一篇: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市场走势预测 下一篇:探析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智能化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