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点在教师

时间:2022-10-23 04:23:47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点在教师

摘 要: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地进行创造教育?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作了分析和探究,旨在创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新一代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公民。

关键字: 中职学校 构建 和谐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和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诸因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

1.师生关系紧张。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的老师不讲究批判艺术,对学生批评过分严厉,毫不留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加之有些老师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老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老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导致师生间产生了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甚至有些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无所顾忌,老师上课他捣乱,和老师形成了一种对峙的紧张关系。

2.师生关系扭曲。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要先肯负责,才能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误人子弟”,所以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对道德责任的承担对教育的成效意义重大。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动摇,师生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师生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偏差,经济交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表现在教育中对学生有亲疏,在排座位、安排班干部、评优等具体行为中,常夹杂教师本人的利益,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结果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这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然而,与师生间的冷漠或疏远相比,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又表现出特别“亲密”的样子,只不过这种“亲密”关系带有庸俗与低级的性质,如有的师生混淆了各自特定的角色扮演,不分时间、地点,课堂课后都“称兄道弟”。

3.师生关系陌生。

师生间本应该是亲密无间的,但实际上有些师生之间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这种变化给师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这使得师生关系比较疏远和淡漠。正因为交往情感性成份的减少,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愿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不愿打招呼,学生有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困难不愿找老师帮。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信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师生良好情感关系的表现,而良好情感关系是学生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只有相信学生拥有的能力及潜能,才会给学生真正的民。如果教师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那么教育就无法奏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满足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于争先。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自己的尊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自己不断进取。

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的教学过程,实则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的培养,同时它还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和社会。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期间的成长,而且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为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作好表率。

3.要遵循平等相处的原则。

尊重和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中职生自尊心极强,思想还处于不够成熟阶段。所以教师事事处理都需要极为谨慎,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要尽量克服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常接触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理念。

4.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此外,教师要更好地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必须不断充电,完善自我。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正确地给学生以指点,顺利地和学生合作。这样学生才会因老师无形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并在老师的身教影响下乐于求知,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化.教师素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彭汉庆.对高职学生思想现状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上一篇:让爱伴随教学 下一篇:制约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各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