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主题报道的形象化表达

时间:2022-10-23 03:54:54

论电视主题报道的形象化表达

主题报道是当下电视主流媒体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成就、宣传典型、传播理念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熟练掌握并成功运用这种报道方式,对于媒体和记者提升参与重大活动、纪念日等战役性报道整体新闻宣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报道实践中,做好主题报道除了要在策划和选题上下工夫,在具体的报道方式上如何实现主题的形象化表达至关重要。

电视主题报道重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理论的出台和落实,而党和政府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就、经验等也是其经常选择报道的内容。从性质上讲,电视主题报道属于综合性报道的范畴。与动态新闻的一事一报相比,主题报道无论是新闻性、时效性还是吸引力等方面都先天不足。而其综合性特点,又使其极易陷入堆材料和简单说教的怪圈。所谓形象化表达,就是以具体、生动、可感的事实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主题。从笔者多年来参与报道的经验看,要做主题报道的形象性表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主题报道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其应用的范围主要在于主旋律的宣传,毫无疑问,主题报道的主题一般来说是比较鲜明的。但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并不满足于你告诉他是什么样的结果和现象,他还想知道怎么样、为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将节目要报道的内容置于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典型的现场中来报道,增加报道的形象化,方便观众收看理解。

主题报道的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的时候相当难,需要记者精心策划,用心采访,悉心拍摄。如报道国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这样一条主题新闻,简单的报道方式是用一组土地流转总量上升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状况的数据,贴上农业生产画面,虽然也达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但是显然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将这一主题事件化,通过一个动态的事件有过程、有人物故事的途径来表现,立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2010年12月11日和12月12日,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中的“关注土地流转”,就是以记者调查的方式,将河南土地流转发展状况和初步成就用形象化展示的方式进行的报道。在题为《看好前景土地流转加速》的上集报道中,记者首先以见闻的方式,报道了河南省固始县黎集乡卧龙村正在签订流转协议这一事件,通过事件现场、当事人的采访,村里土地整村流转、农民和土地承包大户积极参与流转的迫切心情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然后,记者又将调查点转向豫北另一农业大县博爱,引导观众通过农业副县长的口述,了解那里的变化;最后,再补充上2005年到2010年五年间河南土地流转的增长数据。通过这样的处理,本来很抽象的主题得到了立体化的体现。题为《土地流转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管理水平》的下集则主要采取故事化表达手法,用两个故事(博爱县种粮大户孙永利承包土地,科学布局种植结构,增加了收入,转而又投入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新加入土地流转的固始县宏达种植合作社精心制订发展规划)向观众形象地展示了土地流转已经并必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管理水平提高这一抽象主题。以上形象化表达的结果是:有效避免了内容表达上的平铺直叙,收到了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效果。

展现细节,以一当十。在主题报道中,“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手法。“面”是对总体情况的概述,体现了一定的主题思想,而“点”是为解读、分析“面”服务的,往往需要具体的事实、典型的细节来表达。对平面媒来说,主题报道的细节需要浓墨重彩地用举例或描写方法才能达到报道目的。而对于视听兼备的电视而言,如何表达?如果仅仅采用画面配解说的方式,像平面媒体一样把事实叙述出来,受篇幅所限,往往难以表达清楚,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此时,如果记者来到某一个典型现场,展示与要表达的观点相关的细节或具体事物,引领并让观众自己来看、自己来感受,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主题表达上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2009年4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粮食增产千亿路――河南:增产300亿斤的科技支撑》。节目在讲到河南通过育种技术促进粮食增产时,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

河南在粮食增产的基础环节――种子这一项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高达99%。在信阳息县,新品种矮抗58的种植面积三年增长了300%。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品种呢?记者在麦田中向观众进行了展示。

记者:“现在您看到的这个小麦就是矮抗58,它跟旁边的这个普通小麦相比,显得明显要低,专家介绍说,这样的小麦有利于抗倒伏。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矮抗58小麦的麦秆比普通小麦的麦秆也要强壮得多,这是增产的重要基础。”

同期声:河南省息县农业局局长卢保荣

“这个小麦在我们这个地方,(普通小麦)亩产(比矮抗58)相差120斤左右。”

短短不足20秒钟,就把矮抗58这个小麦新品种之所以种植面积增长这么快的原因以及河南育种工作对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作用进行了形象化表达,让人过目难忘。再如2010年12月23日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节目《河南煤化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350亿有望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为让节目中报道的中原大化公司良好的生产经营形势具体化,记者在节目一开始指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图,向观众重点展示了“今年以来,中原大化的尿素、甲醇等主要产品日产量不断创出新高”这一细节,大大增强了节目事实的可信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扬长避短,视听元素运用最大化。电视与平面媒体相比,之所以能成为第一媒体,原因在于在诸多传播优点中,视觉和听觉两个技术元素给观众带来的独特享受功不可没。相对于动态、简短、新闻性较强的短消息,在节目的吸引力上,主题报道可谓“先天不足”。而要增加吸引力,增强内容报道形象化,主题报道就要更加注重扬长避短,在节目采访制作中实现视听元素运用的最大化。

例如2007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条报道《河南王公庄村:画虎画出小康路》。下面是节目的一段内容:

解说:惊喜之余,很多人开始画老虎。没想到的是,往后的日子却画虎容易卖虎难,几十块钱一张画的价钱竟然好几年都没起色。

王公庄村村民王建民:(那时)找不到卖画的地,找不到市场在哪里。

节目中,村民王建民的话音刚落,一串动人的手机铃声响起。画面马上由王建民接受采访转到了另一村民王建金接听手机上。

王公庄村村民王建金:对不起,是不是该关机呀?喂,说吧,一张收他一千块钱就行了。

解说:转机出现在这个叫王建金的年轻人身上。由于出门卖画太累,谁都不愿去,无奈之下,大家决定推选一个人专门出去卖画。就这样,王建金成了村里第一个腰上挂着两个手机的专业经纪人。

王公庄村村民王建金:你看现在全国各地跑吧,以前我们都出去跑,跑市场的时候,车票比这更多。

在王建金跟记者说话期间,又响起了联系买画的手机铃声。

记者:现在生意挺忙的?

王建金:不是忙,一直就这样,又收货又发货。

解说:辛苦了两年,王公庄村的老虎走进了北京走进了广州,甚至走进了日本和韩国,这时老虎画价格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王公庄村村民王建民:现在一个月销售两三千幅。

节目在短短的半分钟内两次运用了手机响铃的现场声音,加上采访对象的谈话,很自然地就表达了王公庄通过画虎,推选经纪人卖画,实现了增收,过上了小康日子,让人过目难忘。

除了切实选择最具针对性、典型性、非此不可的画面和音响,特技的运用,在主题报道中也相当重要。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形象感强的特技图表,不仅有助于观众对事实的理解,也能增强内容表现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产生不得不看的效果。

再如2009年4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中的《粮食增产千亿路――河南:增产300亿斤的科技支撑》这则报道。关于河南粮食增产技术推广模式,节目的解说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粮食增产的‘同心圆’,最里边的圆是粮食高产攻关田,然后往外逐渐扩展放大为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推广辐射区。围绕着这个‘同心圆’,河南建立了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把技术服务覆盖到全省农民。”记者制作了一幅“同心圆”特技图,配合解说同步播出。技术推广模式究竟是什么样,观众一看图就了然于心,同时由于图的出现也能激发观众新的收视兴奋,否则的话,就是用上再多的一般性生产画面,恐怕也难以表达得如此清楚。

巧用修辞,提升语言感染力。主题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不断创新主题报道。创新主题报道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使用也要下一番工夫。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故新闻语言的使用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客观、具体、简练。二是准确。新闻是反映客观事实的,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三是简练。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四是通俗。①

以上是新闻报道语言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电视主题报道来说,还要讲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电视主题报道在解说词的写作上同样需要讲究文采,这也是从语言元素这个角度来强化主题报道形象化表达的路径。主题报道多用于宣传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理论或一个区域、单位的经验、做法、成就,本来很多说法就很抽象、晦涩难懂,再加上难免要用一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镜头,如果在节目中对别人的说法再照抄照搬,就会成为文字总结的翻版,出现声画两张皮现象,最终做出的节目让人望而生畏,调台了事。因此,做主题报道节目,就需要记者比做一般性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在标题和主体内容表述上讲究语言凝练、结构清晰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用形性化和富有动感、美感的语言来归纳或阐述事实,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笔者于2007年8月12日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发的新闻《科技套餐环环相扣,民营经济连创新高》的标题就借用了餐饮用语,将河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多种科技举措概括为“科技套餐”,十分形象。其中的一段解说为:“空气绝缘净距离大于360度,是这种产品进入国家电网的‘硬指标’,而森源集团只用8个月的时间,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啃’下这块硬骨头”来表达企业攻关取得的成功和不容易。这比用“空气绝缘净距离大于360度,是这种产品进入国家电网的‘硬指标’,而森源集团只用8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个硬指标”来表述更加形象,也更令人难忘。

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已不仅仅靠组织和行政力量来推行,更多地通过新闻媒体来传播,新闻媒体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②而电视传播中,主题报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推动作用尤为重要。主题报道在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媒体报道低俗化做法饱受观众诟病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主流媒体的重视。提升主题报道水平,既是媒体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需要,更是电视记者丰富报道手法、打牢业务功底的需要。相信只要肯用心、能吃苦、善挖掘、巧突破,把握好主题报道的几个重要关系,就能做到与众不同、引人入胜,采制出独具特色的主题报道来。

注 释:

①张强、张树林:《新闻语言的特点浅析》,《新闻传播》,2008(9)。

②刘永霞:《论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对主流化效果的影响》,《新闻界》,2008(2)。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赵 亮

上一篇:获奖电影《玩酷青春》的美学实践 下一篇:论建立科学的节目生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