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问诊宝宝佝偻病

时间:2022-10-23 12:56:40

紧急问诊宝宝佝偻病

宝贝刚出生,却患上了轻度佝偻病,头有点方,肋有串珠,双腿好像有点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宝宝有哪些危害?父母又该如何应对?据统计,先天性佝偻病的患病率有了增多的趋势,这又是怎么回事?……关于佝偻病,爸妈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哪些急需解决的疑惑?

第1联:宝宝佝偻病9问

Q1: 什么是佝偻病?

A1: 通常所说的佝偻病,主要是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宝宝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最终发生骨骼畸形。

Q2: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病吗?有什么危害?

A2: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病。 根据对我国26个省、市普查的结果表明,3岁以下婴幼儿该病的发病率高达40%,北方地区更高。

佝偻病虽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宝宝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已经降低,容易发生肺炎、腹泻、贫血等疾病,所以佝偻病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Q3: 佝偻病的病因是什么?

1.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有两个原因:一是紫外线照射不足;二是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过低。

2.宝宝生长过快,食物中谷类食物比例过高、钙磷比例不恰当,宝宝胃肠及肝肾疾病等也可引发佝偻病。

Q4: 如何诊断佝偻病?

A4: 主要根据宝宝维生素D缺乏史及临床表现来自我诊断,最后请医生确诊。

诊断1:维生素D缺乏史包括:

母亲孕期、产期摄入维生素D(如肝、蛋、鱼肝油)少、日光照射少及有缺钙症状。

冬春季出生的新生儿,人工喂养的婴儿,未加辅食或加辅食少且结构不合理,日光照射少以及未加服维生素D制剂的婴儿。

诊断2:佝偻病宝宝的临床表现:

多汗、夜惊、夜啼等非特异症状。

骨骼有病变:颅骨软化、方颅、串珠肋、鸡胸、手镯(尺骨、桡骨的腕部一端膨大)、“O”形腿或“X”形腿等症状。

诊断3:家长为宝宝进行自我诊断后,可请医生确诊,查血生化指标(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及拍摄骨X线光片,以明确病期及程度。

Q5: 佝偻病会不会遗传?

A5: 佝偻病不会遗传,但母亲怀孕期间接触的阳光少,又没有适时补充维生素D,或者母亲患骨软化症,均可导致胎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出生后即出现佝偻病,称为胎儿性佝偻病或先天性佝偻病。

Q6: 佝偻病还有其他类型吗?

A6: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为常见,占各种佝偻病的95%以上。需要与本病鉴别的还有肾性佝偻病(因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多囊肾、慢性肾炎所致肾衰)、肾小管酸中毒性佝偻病、药物性佝偻病(如抗癫痫药)等。

Q7: 佝偻病能够预防吗?

A7: 佝偻病能够预防,而且预防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加强科普宣传,落实到妇幼保健、社区医疗工作中去;

推广法定维生素D强化食品;

合理喂养,坚持母乳喂养至8个月,按时添加辅食;

加强小儿户外活动,托幼园所的婴幼儿加强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水浴;

预防和早期治疗婴幼儿的常见病和相关疾病。药物预防主要是指遵从医嘱,补充维生素D。

Q8: 单纯补钙能治好佝偻病吗?

A8: 单纯补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疗佝偻病要治本才行。不补充鱼肝油的话,钙片就不能吸收,因此,治疗佝偻病,补充鱼肝油即维生素D是关键。维生素D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常规疗法或突击疗法,还可采用人工紫外线照射法。

3岁以后佝偻病骨畸形的宝宝多为后遗症,不宜再服用维生素D制剂,应考虑体育疗法,如跑、跳等基本动作的训练,还可按摩其腿部的相应肌肉群,对“O”形腿宝宝应按摩其腿部外侧肌肉群。游泳锻炼也有助于矫形。

重度后遗症的宝宝,可考虑通过外科手术矫形。

Q9: 过多补充维生素有害吗?

A9: 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并非越多越好,过量不但无益还会引起中毒。若家长对宝宝佝偻病的病情估计过于严重或长期、大量使用注射制剂,如维生素D2(骨化醇)、维生素D3(胆骨化醇)等,会影响宝宝健康,甚至中毒。因此,应遵医嘱用药,定期咨询、复查,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第2联:宝宝先佝病9问

相关新闻及评论:

据统计,先天性佝偻病在近二十年的病史记载中为零,它在绝迹二十年后又在上海重现8例。这8个婴儿中,5例男性、3例女性,这些宝宝普遍存在夜间睡眠不踏实、容易受惊、多汗等症状,动作发育较慢,平均发病时间为出生后1个月22天。手腕部位的摄片显示:宝宝骨骼有明显的先天性佝偻病病变。

据分析,近年来大中城市的办公、居住、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准妈妈怕晒太阳、户外活动极少。她们中有的妊娠反应强烈,食欲低下,却不注意在饮食中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儿保所对这8例宝宝采取了肌肉注射维生素D和每天服用钙剂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这8例宝宝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都恢复正常,没有一例有骨骼畸形。

专家分析,先天性佝偻病主要由于母亲在孕期接受日光少、补充维生素D和钙意识差而引起。上海的8个病例中,宝宝母亲均为办公室白领,其中7名宝宝的母亲每天均不离电脑,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电磁波对宝宝的先天性佝偻病有无影响,但白领日光照射少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Q1:什么是先天性佝偻病?

A1:人们总以为佝偻病只发于婴儿时期,但当小宝宝还在娘胎时,就有可能发生佝偻病,医学上称之为先天性佝偻病。先天性佝偻病又称为胎儿期佝偻病,即宝宝的佝偻病在妊娠期间就已经发生。

Q2:先天性佝偻病的症状表现?

A2:颅骨软、骨缝宽、囟门大甚至前囟与后囟通联等,这些就是先天性佝偻病的症状表现。

Q3:为什么先天性佝偻病有增多的趋势?

A3:由于准妈妈户外活动极少,接受日光照射不足,同时又没有补充维生素D和钙的意识,导致宝宝患有先天性佝偻病的几率就增大了。

有关资料表明,办公室白领在室内度过的时间超过80%。居家和办公室条件日益优化,温暖舒适的空调房间剥夺了人们享受日光的机会。儿科专家担心:这样的环境会不会造成更多先天性佝偻病儿的出现?

专家提醒准妈妈们,孕期每天必须保证接受两小时的直接日光照射,哪怕只是坐在能够接受日光的窗边。

Q4:先天性佝偻病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1:先天性佝偻病儿多发生于多产妇、频产妇,她们在妊娠期间常诉有腰酸、腿痛、手脚发麻甚至抽筋等低血钙症状。严重者宝宝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囟门特别大,因为两顶骨未合拢而前囟门的后角与后囟门通连。

病因2:与妊娠期妇女未适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关。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亲怀孕的第8~10周,长骨的骨干就开始骨化,这种骨化的进行有赖于母体对钙磷和维生素D的摄取,特别是在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也相对较高。如果此时孕妈咪母体内维生素D和钙量不足,就可能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而发生先天性佝偻病。

病因3:准妈妈在妊娠期间户外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孕妇更为明显),胎儿也易患先天性佝偻病。

Q5:如何诊断先天性佝偻病宝宝?

诊断1:宝宝出生后一周之内,X线长骨照片可见到典型的佝偻性病变,如脱钙,先期钙化带(又称预备钙化带)模糊不清甚至消失,也可出现骨膜反应。

诊断2:患有此症的宝宝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佝偻病的症状,如生后2~3个月内前囟门特大,胸部左右两侧失去正常的弧形而成平坦面,常出现眠中惊跳(四肢局部肌肉收缩),严重的病儿甚至可发生低钙抽搐。

诊断3:在新生儿时期即可见典型的临床、X线及血生化(血液)变化:患者前囟特别大,并与后囟相通;胸部左右两侧失去正常的弧形而成平坦面。X线长骨上除干骺端病变之外,往往可见骨膜增厚。

Q6:先天性佝偻病是不是遗传病?

A6:佝偻病不会遗传,先天性佝偻病也不是遗传病。但母亲孕期见阳光少,又未补充维生素D,或者母亲患骨软化症,均可导致胎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出生后即出现佝偻病,称为胎儿性佝偻病或先天性佝偻病。

Q7:如何预测先天性佝偻病?

A7:如果准妈妈患骨质软化病,而血清钙与血清磷的积数少于20,则可预测胎儿可能患有佝偻病,应及早给予治疗和干预。

Q8:怎样从怀孕开始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A8:先天性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一般来说,从妊娠第28周起每天服维生素D,如鱼肝油及其制剂和钙粉,直至小宝宝娩出,可以有效地预防小宝宝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小儿患佝偻病,母亲在怀孕期间应采取以下措施:

1.整个怀孕期间都要注意卫生,定期检查。

2.增加营养,吃一些含有维生素D多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等。

3.常到室外活动,晒太阳,适当参加劳动,但要注意休息。

4.怀孕后半期和哺乳期妇女,应口服维生素D2,每天1.5万单位,或每月注射1~2次维生素D2,每次40~80万单位,也可以注射维生素D3,30~60万单位。同时,加服维生素A、B、C比单纯服用骨化醇效果更好。

5.有条件的可进行紫外线照射,特别是秋冬季怀孕时,在最后两个月应照射1~2个疗程。

6.凡有低血钙、经常抽筋的准妈妈,应及时治疗。

Q9:如何治疗先天性佝偻病?

A9:治疗应在出生后数日,即须予以浓缩的维生素D制剂,每日5000单位以上。普通治疗可用口授法,紧急处理可由肌肉注射。

作者简介: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全国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主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顾问、市区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童病专科医院内科、

呼吸科主任医师。

上一篇:在家提升宝宝身心发展(9) 下一篇:教家长给宝宝看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