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性的“叛逆”

时间:2022-10-23 12:43:35

经济学理性的“叛逆”

2002年,诺贝尔奖最大的“意外”莫过于将经济学奖颁给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表彰其对于在不确定性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与决策方面的卓越研究。这样的“跨界”颁奖在1978年也出现过,赫伯特.西蒙因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也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人类的判断和决策问题上,两位诺贝尔得主不期而遇,而这也正是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的重大分歧之一。传统经济学中,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西蒙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做出质疑和反思,认为由决策的环境与主体本身的认知能力共同决定人的行为,主张用“有限理性”代替“完全理性”。卡尼曼则更进一步地开展大量实验,基于存在于真实生活中人的概念出发,描述了人类思维的工作模式和局限性所在,证明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推动着行为经济学的加速发展。

“我们往往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往往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卡尼曼如是说。事实上,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悄然地进行着,我们既局限于无法了解自身的“无知”程度,也无法确切了解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确信不疑。犹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卡尼曼对于人类的心理活动保有强大的好奇之心,在独特的视角之下,冷静观察和耐心解析每一个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真实。

经过长达数年的研究,卡尼曼发现,人类的大脑依赖着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判断和决策,这两种差异化极大的系统相互配合,构成了思维的工作模式。无意识的系统1快速且自主,但由于其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做出判断,常常犯错误;系统2有意识且相对缓慢,能够调动注意力来分析,但却懒惰,经常直接采纳系统1的决策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主导思维和判断的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理性”,而恰恰是系统1所代表的“直觉”,一旦产生认知放松,即便信息不可信时,系统1也无法生成警告信号,于是就会产生在“非理性”状态下做出判断和决策。

获奖10年后,近80岁高龄的卡尼曼,将毕生璀璨的思维之光凝结在《思考,快与慢》中。他与读者围聚在“饮水机旁”,用丰富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人们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提升人们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这使得我们必须谨记,思考有快有慢,切勿将直觉变错觉。

卡尼曼并不期翼否定经济学中对于人类理性的假设,他运用大量的实践,更为科学和客观地对人的认知过程加以研究,从而达到对人类行为科学的认识,引领着“理性”回归真实世界。正如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的诠释一样,“不是为了奚落,悲叹,也不是为了嘲笑人类的活动,我不懈地努力,是为了去理解它们。”(文 /徐珊 制图/文耀)

上一篇:4S店仍是最集中的维修保养地点 下一篇:赢人与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