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珍贵文物归属之争

时间:2022-10-23 12:15:33

唐代珍贵文物归属之争

珍宝面世:农家女拿出唐代文物

1983年11月11日下午5时许,一位面目清秀、留着齐肩双辫的农家来到了石家庄市河北省文物局,这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晋州市北张里村村民刘翠钗。

据刘翠钗讲:那天,她带着爷爷留下的两件文物——汉白玉石药碾、黑陶钵来到省文物局,请专家鉴定一下这两件物品是否为文物,若是文物能值多少钱。过了一会儿,一个名叫高英民的工作人员和另外一个人过来了。高英民把两件文物收了起来,打了个“收到晋县(晋州市原称为晋县)槐树公社北张里大队刘翠钗送来的白石药具2件黑杯”收条,说鉴定以后再告诉她结论,然后她就回家了。至于以后怎么鉴定的就不知道了。

二十多年后,本案的另一位主人公、时任原石家庄地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高英民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说辞。

据高英民讲:“1983年11月10日下午,刘翠钗的弟弟在本村北口土丘背面挖土时发现古墓并将墓中的器物拿到自己的家中。第二天上午,刘翠钗携带器物中的石药碾、黑陶钵到省文物局文物处咨询:这两器物是不是文物?值不值钱?文物处工作人员留下文物并告诉她回头再来看结果。下午五点左右,通知我到省文物局对这两件文物进行鉴定。在省文物局,根据当时工作人员要求,我写了一张‘今收到晋县槐树公社北张里大队刘翠钗送来的石药碾和黑陶体两件器物’的收条。次日上午,我对两件器物进行了鉴定,判断为近期出土文物无疑;从石药碾雕刻纹饰风格分析,疑似唐代遗物,其确切年代待考古调查后才能确定。几日后,我前往刘翠钗家了解情况,并对文物出土之处进行了考古发掘。期间就在刘翠钗家吃午饭,人工也是雇的刘翠钗一家人。考古发掘之后得出结论,该墓的时代为唐代中期,所出文物均为墓主人的随葬品。石地文管所一次性奖励刘翠钗600元。”

事隔不久,刘翠钗又被吸收为晋县文物爱好者协会会员。由共青团河北省委主办的《河北青年》杂志报道了刘翠钗捐献文物的生动事迹介绍。一时间,刘翠钗成为小有名气的新闻人物。

1985年,在全国文物系统享有盛名的《考古》杂志第5期,发表了由高英民执笔撰写的《河北晋县唐墓》一文,首次向社会披露了晋县唐墓的发掘情况。1994年,晋州市地方办公室在编辑出版社《晋县志》一书中对唐代的石药碾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县志别记载:唐代石药碾,1984年元月自北张里唐墓出土,定为国家甲一级文物。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刘翠钗这位已步入中年的当年新闻人物会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对质公堂:珍贵文物归属起风云

2003年10月26日,一位中年妇女走进晋州市人民法院,递上了一份书。这位中年妇女就是二十年前的晋州文物名人刘翠钗,她在书中这样写道:“1983年11月11日,我拿着我的白石药具一件和黑陶钵一件,委托高英民鉴定,他给我打一收据,不知是技术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其鉴定一直未果。我便向高英民提出要回原物,他说晋州市文体局要走了,让我去文体局索要。我又向晋州市文体局索要,该局以不是从我手里拿的为由拒不给付我。”刘翠钗在书中要求:一是被告高英民承担过错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叁仟元;二是被告晋州市文体局归还白石药具1件,黑陶钵1件;三是二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因为这是一起涉及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的大案,晋州市法院感到此案非同一般。他们迅速将案情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汇报,提请将此案指定管辖异地审理为宜。

2004年7月21日,辛集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就刘翠钗高英民、晋州市文物局财产权纠纷案开庭审理。关于白石药具及黑钵的所有权问题,这是双方争执的焦点。

刘翠钗信誓旦旦地讲:“打我记事儿时起,就知道这两件东西是我家祖传的。1983年11月,我把这两件文物送到省博物馆去进行鉴定年代和价值。之后我一直在向高英民索要这两件东西,有高英民给我打的条为证。”

高英民气愤地说:“刘翠钗说的不是事实。这两件物品是省文物局文物处委托我鉴定的,如果是出土文物就要进行发掘,如果是家传的就要退给对方。刘翠钗把文物送到省文物局的第二天我就开始鉴定,发现白石药碾是近期出土文物,理由是这个白石药碾的雕刻文饰是唐代的,药碾还存有泥土粘结的板块。刘翠钗将药碾刚出土不久就重新清洗一遍就拿到了文物局,还没有刷干净,我们看到药碾上还有泥土,断定这肯定是近期出土的文物。当年,我曾前往北张里村进行调查,他父亲说文物出自村北的棺墓里,并领着我们到现场去观察。当时的墓门已经被破坏,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清理发掘。发掘以后因为从墓葬的综合情况分析,确定这是唐代中期墓葬。因此,出土的这两件文物,包括其他几件文物系出土文物,系国家所有,不是刘翠钗的个人财产,也不是她家传的,有考古报告和证明材料证明。”

文体局委托的人也发表了自己的主张:“关于这两件文物毫无疑问是国家所有,依据是:一是晋州市文体局文物图集,原告将发现的文物捐献给国家的照片及文字说明。它证实整理的文物系原告挖土时发现并已献给国家,而非其个人传世文物;二是晋县文物爱好者协会全体会员合影,合影中有原告刘翠钗。当时她是一个农村妇女,因为捐献了这些东西,所以成了文物爱好者协会会员;三是共青团晋县委员会表彰刘翠钗同志的文件,证实原告当时将文物主动上交国家。”

晋州市文体局的委托人张平分律师发表了观点鲜明的意见。他指出:“20年前,原告作为热血青年,主动将发现的珍贵出土文物交给国家,对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告高英民作为文物专家和文保工作人员,被告晋州市文体局作为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他们为挽救、保护国家文物,尽职尽责,三方的行动目标一致,都是令人敬佩的。然而,20年后的今天,原告却改变初衷,将后两方推上被告席,要求将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归为己有,其目的不言而喻,实在令人遗憾。”

原告、被告双方各陈己见,各展证据,焦点围绕文物的归属权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据高英民讲,刘翠钗二十年后把已上交的两件文物向法院提起争权的原因主要是利益驱动。“1994年编纂的《晋县志》,石药碾作为一级珍贵文物载入了县志。生活困苦的原告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尤其是近几年来文物拍卖会频频举办,一件文物动辄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这些天价的价位,令原告心烦意乱,懊悔不已。”

上一篇:北京:“框架内”谨慎试点 下一篇:绿色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