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文教学

时间:2022-10-23 11:00:55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文教学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强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中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可见,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有地放矢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必然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离开了一定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就无所依附,而离开了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东西。

那么,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呢?

1. 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要防止罗列年谱、堆砌材料,要注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介绍作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使学生受到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的教育,因此,介绍作者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目的,不能没有选择地大讲作者生平。如,在讲授《筑路》这篇课文时,在介绍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同时,还要着重介绍他撰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的经过,以及作者是如何克服生存环境以及自身身体挑战,以顽强毅力完成作品的。通过介绍作者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精神,使学生理解《筑路》一课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保尔和他的同志们能够如此坚忍不拔、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人民而忘我工作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深深地受到感染。

2. 要注意通过语言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作家是依靠语言来构思和形象化地再造事实的。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要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作品的语言、用词,通过语言的分析达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教师的这种“引”和“导”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完成,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遇到什么讲什么,应该有选择,有重点,目的明确。例如,在《筑路》一课里写到筑路的艰苦环境时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保尔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脚从泥里。他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靴底掉下来了。他从到这里那天起,就一直为这双破靴子吃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直响。现在倒好,一只靴底干脆掉下来了,他只好光着脚板泡在刺骨的泥泞里。这只破靴子害得他活都没法干。他从烂泥里捡起破靴底,绝望地看了看……”

分析这一段文字,学生就会清楚地看到烂泥的浓度、天气的恶劣和保尔遇到的困难,经受的折磨,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保尔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劳动的高度爱国主义热情。

3. 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代的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成就。中学语文教材里编选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其中有些文言文反映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伐檀》和《硕鼠》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奴隶们对奴隶主的谴责。《石豪吏》和《卖油翁》则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压迫和剥削的苦难生活。学习这些诗歌可以使学生具体了解剥削制度的罪恶。其它的,像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陈涉世家》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冯婉贞》,则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学习古代科学家的传记,如《张衡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增强民族自尊民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但这些入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是封建时代的作品,它们虽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的精华,但由于受到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也夹杂着一些封建性的糟粕。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言文的时候,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它的思想内容,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规范化,经常化,更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上一篇:谈青少年在社会公益活动中舞蹈情感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临场审题能力与快速作文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