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司鼓中的直擂练习

时间:2022-10-23 10:54:01

秦腔司鼓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司鼓技能技巧的学习规律,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一谈直擂练习的操作过程和评价。

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持棰的方法后,就进入自由式直擂练习,右手击下左手扬起,左手击下右手扬起,左右手连续轮换敲击。直擂是一种动作重复进行,不加任何节奏变化的击打方式。没有快慢和强弱的要求,按照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敲击,这就是自由式直擂的概念。直擂练习由四个基本动作构成,掌握其要领和动作的内在联系,能顺利击打就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1、上举:是敲击前的预备动作,力源之所在。上举动作完成的优劣直接影响击打的质量。上举时将原先放在腿上自然的手形状态略作调整。手腕弓起,手和鼓棰略下垂。这时的力量是以小臂带动手腕,在小臂逐步向上移动的基础上,大臂也随之向上移动,双手举至胸上耳前就算上举动作基本完成。

2、换力的动作:当手举到适当的高度就要变下击的动作。换力时动作一定要迅速敏捷。大臂与肘很快下沉,手腕向后弯曲,手与鼓棰急速后移,和上举时呈相反方向。随着小臂向下集力向鼓打去,产生把手及鼓甩出去的感觉,全臂之力集于棰尖,全身之力惯于鼓面。使各种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即借助手臂的下垂力、手与鼓棰的重力和惯性力把鼓击响。它能以微小的力量获得满意的音响效果,是目前较为科学的敲击方法之一。

3、下击:是敲鼓的关键环节。下击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第二关节均要落到腿面这个支点上,以保证支点和鼓面的水平,这样,鼓棰在鼓面上均衡敲击时声音效果才纯正。鼓棰必须打在鼓的中心点,过了不行,不够也不行,偏左偏右均不行。因为鼓心是发音的最佳位置。力的运用前面已讲过,敲击力是下垂力和甩出力及惯性力的结合,把力运往棰尖完成敲击目的,这时手臂绝对不能紧张,小臂和肘部不能提劲,拇指与食指中指不能紧握鼓棰,无名指与小指也不能向手心使劲,以防力量受阻,神精不通畅,使力不能运往棰头,出现用力击打腿面等毛病。

4、保持垂直:直擂是左右手上下运动轮换敲击产生的音响效果。这就要求手臂的上举下击时保持一条垂直线,直角的运动能使下垂的重力和下击力充分发挥,鼓的音色纯正而柔和,密度高而均匀,强弱变化得心应手,手臂敲击灵活力量饱满,点法准确,有效率达百分之九以上。而弧形或斜线的运动方式,力量消耗较大,小臂和大臂不灵活,击点容易偏差,发音也不实,所以要很好的掌握垂直运动这一要领,达到有效的敲击目的。

为了达到良好的敲击目标,判断正误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般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和评价。

1、分辨音色。在一般情况下,敲击方法不正确,视觉不易察觉,分辨音色是判断正误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在敲下一击时,发现音色不坚实响亮,而是澎澎的虚造之声,同时鼓棰竹杆子也有轻微颤抖之感,这就说明鼓棰与鼓面没有持平,敲击不实,是棰头触鼓发出的声音。另:鼓棰击下没有发音,震得手指稍有麻痛之感,也没产生反弹力。这说明力点不准,偏左或偏右,要么就是支点低。敲在了鼓边而不在鼓心。仔细分辨音色,锻炼敏锐的听觉和手感,对出现的毛病能准确而及时地纠正,保证敲击正确地进行。

2、音量平衡。双手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应一样大小。即所谓音量平衡,音量平衡取决于双手的力度平衡。一般人的生理现象皆为右手力量大,左手力量小,使左右手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均衡,直擂不圆,不能保持一条直线,象腿跛一样高低不平,声音大小不一。故当双手方法正确后,有目的的加强左手训练,以求得直擂进行中间无裂痕。

3、呼吸。呼吸在训练和演奏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均匀的呼吸能较好的调整气与力的结合,思维判断与感知的结合,敲击动作的协调,发挥本人应有的水平。在直擂和某种点法的演奏中,应采用自然呼吸,不可采用胸式呼吸,更不能错误的采取憋气之法。憋气,使注意力分散,增加了运动的负荷和体内的压力,心跳加强,思维判断能力减弱,手感知觉减弱,力量受阻,敲击目标不能按本人的意志去实现。产生节奏感不强、力量不均,更多的是偏快。如有此类现象应尽快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坏习惯。

节拍、速度与节奏的训练。鼓点是由强弱短连,长短密疏等音乐素材所构成的,只有受到节拍与速度的制约后才使它们具有了生命力,成为活灵活现的音乐。速度、节拍、节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凭人的感觉去完成的,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如秦腔的慢代板,常用速度一分钟为160拍,这对一名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无法想象和理解,因而应以直观示范性教学为主,使学生把感知的表象和抽象的思维连接起来,建立初步的概念。

长时间的自由式训练,必然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唯我意识和随意性较强的心态。被节拍和速度约束后就无法操作。所以当学生自由式训练有一定基础后,必须进入节拍直擂阶段,树立牢固的节拍、速度、节奏概念,建立敏锐的辨别能力,不管如何变化都能极快地捕捉,培养良好的敲击习惯。

进入直擂练习前,让学生随节拍击打120――160拍的速度节拍。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⑴、双手轮换单击节拍。右手连续击打数下后换左手击打,左手连续击打数下后换右手击打。⑵、双手循环击打节拍。右手打下左手抬起,左手打下右手抬起,依次循环往复。⑶、将以上两种敲击方法综合交替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均可加进休止的练习。通过以上三种练习法,建立起初步的节拍与速度的概念。把敲击动作的表象感知和节拍、速度的抽象思维以认识联系起来。从智能转化为心智,并确定动作的运动方式、力距的定位。将休止与进入转化为“心板”,停得下进得去。

双手循环击打入分音符。即:一拍内左右手各击打一下。它是直擂的基础练习,主要解决力量平衡和时值均匀的问题。讲授新课先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使右手能跟上前半拍,确立强音位置的概念,左手跟着敲就行。当然这是不成就的阶段,会产生下列问题:左手跟的太紧使节奏变成“打大”,或左手跟不上节奏变成“打大”,抑或双手力量不平衡。归因是左右手动作不协调,节拍与击的速度的内在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教师除用语言传递方式表达其原理和指出问题外,还要加强直观教学。教师和学生轮换击打,提高学生视听分辨正误的判断能力。这样及复强化练习,就会从技能过度到技巧,为进入直擂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直擂:即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每拍左右手各击打两次。它是司鼓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很多技巧的基础。分自由式和代板式。自由式快慢可自我调整;代板式则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节拍和速度中进行,密度大、速度快、力度强,一般都较难完成。

试练中会有下列问题:力距低使不上劲,功力不济敲不快,每拍四击扣不住节拍等。可采取三种方法练习: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替击打的方法:以八分音符校正节奏,在其基础上加进四至八拍的直擂,根据进展也可加长。其次可减慢速度练习,待学生适应后再逐步加快。最后还要坚持右手领奏左手紧跟的原则,通过反复练习,直擂问题就可基本解决。

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敲击动作尚未定型,认识比较模糊,表象感知和抽象的思维概念,没有形式,判断正误的能力不高,无法把握敲击力量,因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勤学苦练的意志,启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巩固正确的概念,消除错误的动作,使学生的技能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上一篇:秦腔兴衰再谈 下一篇:舞台美术要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