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戏曲范文

时间:2023-03-05 21:44:54

秦腔戏曲

秦腔戏曲范文第1篇

在全国大大小小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中,有着古老起源和悠久历史的北方剧种之一秦腔,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已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屈指算来,拍成戏曲电影的秦腔剧目却不及其它剧种丰富。据国内目前最活跃的河南籍戏迷戏痴小郭统计,从建国以来截止到2011年,陕西戏曲界一共拍摄了10部戏曲电影,其中秦腔6部、眉户2部、商洛道情1部、京剧1部。他在当时做的统计中不无遗憾地说,“作为众多梆子剧种祖先的大秦腔拍摄的戏曲电影实在太少了,特别是作为秦腔重地的陕西在戏曲复苏二次辉煌的八十年代只拍摄了一部秦腔电影《千古一帝》,以至对于全国戏曲电影爱好者来说,提起秦腔电影还是《火焰驹》与《三滴血》两部经典作品。”

对全国各地剧种剧目了若指掌的小郭还遗憾他很喜欢的马兰鱼的《游西湖》和李瑞芳的《梁秋燕》没有拍成电影,是陕西戏曲与电影界的一大缺憾。

在整个西北地区,可能每一位秦腔迷心中都有那么几位自己最钟爱的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剧目,百看不厌,希望能有电影版的碟片珍藏起来,可终究没有。我的遗憾大约要数李爱琴的《周仁回府》。好在,小郭告知,李小锋和齐爱云主演的《周仁回府》已于近期拍成数字电影。这当然是令人极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说起《火焰驹》和《三滴血》,它的成功与经典并非偶然,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国内戏曲艺术无论南戏北戏都非常繁荣,一些经典剧目都曾有过几百上千场的演出,许多优秀艺人都曾受到过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关怀。

而在当时,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技术的引进,无疑是国产影片继有声电影以后,又一个崭新的开端与飞跃。在当时看来,已属完美的银幕声画艺术和唱念做打、服饰化妆样样考究,尽善尽美的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第一部采用进口16毫米彩色胶片摄制的彩还是戏曲片,那是1948年由上海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但是这一最新尝试不是很成功,由于技术生涩和经验欠缺,色彩不够理想。

此后,国产彩便隐入长达五六年的摸索期和沉默期,再没有有影响的彩色影片问世。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徐进编剧,桑弧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舞台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问世,才大获成功。影片上映后不但深受国内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获得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舞台艺术片一等奖,并且在1954年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映出奖”,同年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为电影大师卓别林放映了此片,被其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一巨大成功不仅为新中国电影艺术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也为国产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纪元。此后十数年间,各制片厂和各剧种,都拍摄过一批非常经典、日趋完美的戏曲影片,《火焰驹》《三滴血》《一文钱》就属此列。而我们至今如数家珍的《红楼梦》《追鱼》《花为媒》《碧玉簪》《五女拜寿》《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柳毅传书》《花木兰》《卷席筒》《刘巧儿》《十五贯》《七品芝麻官》等等,无不脍炙人口,虽然其间也有黑白片,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局限,但丝毫也不影响它们的艺术价值,也让当时一批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深入人心,流芳后世。比如徐玉兰、王文娟、严凤英、新凤霞、常香玉等等,她们炉火纯青的表演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后世有无数致敬之作,但都难以企及。而在秦腔,《火焰驹》与《三滴血》同样如此。长影拍摄《火焰驹》其间,中央领导人还曾看望和慰问剧组人员。影片里扮演李母和王妈的孟遏云,是第一位秦腔女演员,她的表演与唱腔沉郁深厚,有一种特殊的沧桑感,令人一听难忘。而陈妙华,在我心里就是秦腔版的徐玉兰,肖若兰和肖玉玲,就是秦腔版的王文娟、严凤英、新凤霞和李忆兰,还有影片中天真可爱的全巧民和李应贞,她们在观众的心目中早已经定格为永远的纯真少女。

上世纪七十年代,传统戏曲影片让位于革命现代剧影片,现代京剧一枝独秀,秦腔也如其它剧种一样,陷入相对沉默和低迷时期,没有拍过一部影片,日常演出也多以改编现代京剧为主。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文化复苏的大环境中,传统剧目和戏曲影片也得沐春风,再次繁荣。

1983年西影厂拍摄、李瑞芳主演的眉户剧现代题材戏曲影片《杏花村》,可能是国内最早反应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戏曲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尤其作为眉户、碗碗腔代表人物的李瑞芳,她的表演和唱腔朴素婉转,在此之前的《梁秋燕》早已深入人心。同时,西影厂还在1980年拍摄了传统眉户戏曲片《屠夫状元》,在1987年拍摄了新编大型历史题材秦腔戏曲片《千古一帝》,甘肃电影制片厂也相继拍摄了秦腔戏曲片《杀狗劝妻》《三娘教子》和陇剧现代题材戏曲片《万家春》,虽然比起其它剧种的影片,数目可能显少一些,但题材与艺术表现都有所拓展与创新。

如果说秦腔戏曲影片在二次辉煌的八十年代显得相对沉寂一些的话,它也是有时代背景因素的。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开放,港澳台影视剧和流行歌曲,在大陆已经是铺天盖地,深受年青一代的喜爱和流连,也成为春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南戏近水楼台,得风气之先,也迅速繁花似锦起来,一时间,南音在国内呈压倒之势,黄梅戏和越剧影视作品几乎成为戏曲片的代名词。北方剧种相对冷寂一些虽在情理之中,却也不无遗憾,以至一些优秀剧目和获奖剧目没有在那个时期拍成戏曲影片。

时至今日,整个世界都呈现出开放式多元化格局,影视艺术也不例外,随着多媒体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大商业化运作,影视的繁荣几近登峰造极。然而过度的繁荣也会导致泥沙俱下,流于泛滥,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人们多少已经厌倦了没完没了的长篇剧集和好莱坞大片,渐渐怀念起早期朴素内蕴的经典时代。近年传统戏曲片的新编以及重拍,似有回潮和再度繁荣的气象。作为秦腔,从新世纪以来相继拍摄的《铡美案》《十五贯》《寒窑记》《锁麟囊》《海瑞训虎》《周仁回府》《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等数字戏曲电影中,也可见端倪。

秦腔戏曲范文第2篇

本文阐述了我国戏曲和秦腔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探讨了秦腔的艺术特征。认为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自成一家;秦腔的唱腔与伴奏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彩腔”用假嗓唱出,音高八度,似吼秦腔;秦腔的内容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的角色丰富,形象生动。是具有鲜明自身特征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戏曲;秦腔;音乐;艺术特征;发展

秦腔是我国古代西北陕甘宁一带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反映人民生活现象和社会政治、经济等文化生活的歌舞艺术。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有中国的戏剧,希腊的悲剧与喜剧,印度的梵剧。[1]我国的戏剧主要有京剧、评剧、晋剧、豫剧、越剧、昆曲、秦腔、黄梅戏、二人转等剧种。其中京剧、豫剧、秦腔和黄梅戏戏曲被称为我国的四大戏剧艺术。秦腔因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我国的西北各省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和流行音乐的发展,给秦腔戏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青少年中喜爱者非常鲜见,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歌舞艺术,本文对秦腔戏曲的产生、发展、艺术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旨在为这一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希望高校艺术教育引进我国戏曲艺术,为发展和传承戏曲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我国戏曲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戏曲的萌芽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那时主要是原始的祭祀和生活歌舞的形式,没有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同世界戏曲相比较,我国的戏曲形成完整艺术形式的时期较晚,大约在公元12世纪宋、辽时期,才逐渐的产生和发展起来,距今大约800年左右的时间。虽然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较晚,但是,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完善,我国戏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京剧、豫剧、秦腔、黄梅戏四大戏曲艺术,以及包括评剧、晋剧、越剧、昆曲、二人转、藏戏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

二、秦腔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秦腔戏曲产生于我国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逐渐发展、完善形成的戏曲艺术,是以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为发源地产生发展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的。因周代以来,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它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剧种。另外,秦腔戏曲在表演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使更多的用在秦腔为主的梆子为主的戏曲系统中。[2]

秦腔戏曲最早产生与我国西北原始社会中的祭祀舞蹈等宗教仪式,最终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朝,到汉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唐帝国时期,随着大唐帝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秦腔戏曲作为秦地发展的戏曲艺术,在此时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得到极大的昌盛发展。虽然秦腔在秦、汉、唐时得到了发展、昌盛,但它在表演形式、唱腔模式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和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艺术形式,直到经过宋元与明清时期的完善与发展,才逐渐形成具有完整表演形式的戏曲艺术,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在明代万历间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秦腔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完善到了一定的水平,且已经发展到了周边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

三、秦腔的艺术特征

1、秦腔的表演特征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自成一家。它的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还有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等艺术特征。表演时演员的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亮相、吐火、扑跌、扫灯花、耍花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吹须、瞪眼、摩锤、甩发等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

2、秦腔的唱腔与伴奏特征

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欢音表现欢快、喜悦情绪,苦音抒发悲愤、凄凉情感。秦腔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秦腔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表演的特色,通过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昂表演,能准确的反映戏曲所表达的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和内容。另外,在秦腔表演中,通过大花脸的扯开嗓子的唱腔,表达粗狂、豪放的人物性格和感情思想,人们把唱秦腔又叫吼秦腔。

秦腔的伴奏分文戏和武戏伴奏,所用的伴奏乐器各有不同。文戏主要有板胡、二胡、笛、三弦、唢呐等乐器;武戏大鼓、干鼓、小锣、马锣、铙钹、梆子等乐器。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板胡,板胡的发音清脆尖细,最能反映秦腔唱腔和板式的变化特征。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3、秦腔的内容特征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我国古代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对各种历史现状的改编剧。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也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影响了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4、秦腔角色与特征

秦腔的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其中四生有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有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有大净、毛净之分。他们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秦腔戏曲中,反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现状,对丰富秦腔艺术内容,提高其艺术价值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四、结语

秦腔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省为主,包括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秦、汉、唐和元、明、清的发展才逐渐完善起来,成为陕西、甘肃等省区的群众非常喜爱的民间艺术,也是我国戏曲产生与发展的先驱,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秦腔戏曲在唱腔、角色、表演形式、伴奏乐器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特征,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冲击,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建议地方政府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高校艺术类教育开设戏曲教育,提高和扩大发展力度,以求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梁茂春等.音乐学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2.

【作者简介】

秦腔戏曲范文第3篇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孺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英。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性”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底得未来。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佳陕西话,但她无意间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t。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

三、戏曲音乐展望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戏曲音乐衰落的原由,也回顾了前辈们创新开拓的成果,得出一个结论:秦腔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有着广阔的舞台空间。单就音乐而论,只要通过这些途径去展现,就绝不会因“方言”的局限而消失,戏曲音乐在脱离腔体后,依然可以独立存在,当然这种存在的根基我们必须重新打造,因为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毕竟有着它的颓势,但戏曲音乐却可以在戏之外重新铺垫出一种新“个性”。有些人去听一场交响乐音乐会,就引以为傲,如果大部分人因为看了一场秦腔戏曲而引以为豪,那说明我们的秦腔音乐已深入人心,要达到这样的境况,就有待于我们戏曲研究者的不断进取和完善。

秦腔戏曲范文第4篇

秦腔,曾经倾倒三秦大地,是因它剧情中多表现忠烈孝贤的高台教化符合着老百姓的道德审美观,以及多种程式化的戏剧表现形式吸引着观众,尤其是它哀婉凄美慷慨悲壮嘹亮高亢的音乐,才得以流传下来。然而,近年来秦腔竟失去了大部分的观众,逐渐退化,若再不抢救,最终会消亡。

笔者曾在《捍卫戏曲音乐》一文中谈到过戏曲音乐的特性,它的方言色彩,它所依附的地域环境,以及它产生的农耕文明时期的慢节奏特性。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到今天,我们必须承认它显然在现代社会中已跟不上时代步伐,造成这种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我们作为新的一代秦腔人,不能对秦腔音乐落后现状轻言放弃,唱出挽歌,必须要有勇于探索的的精神,让秦腔音乐与时俱进。

多年来,我们上一代人就开始对秦腔音乐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音乐前辈们就试图解决秦腔男女声同调问题,尽管在实践之后未达预期目的,舞台效果也不甚理想,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空前的创举,必须受到肯定和尊敬。

再如,马友仙女士曾将电声乐队伴奏的秦腔《十五贯》选段,用现代音乐诠释着古老秦腔的音韵,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还如陕西省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将秦腔各流派利用电视媒介,广为传播,使观众能通过这一手段把秦腔广为传唱,成绩可谓辉煌。

再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新编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中,给眉户音乐注入秦腔元素,婉转不失高亢,粗狂不失柔美,在音乐上有着巨大的突破并成绩斐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秦腔音乐,在进取中还有很大空间可利用: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需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奂。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

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懂”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赢得未来。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懂陕西话,但她无意问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量。

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

三、戏曲音乐展望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戏曲音乐衰落的原由,也回顾了前辈们创新开拓的成果,得出一个结论:秦腔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有着广阔的舞台空间。单就音乐而论,只要通过这些途径去展现,就绝不会因“方言”的局限而消失,戏曲音乐在脱离腔体后,依然可以独立存在,当然这种存在的根基我们必须重新打造,因为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毕竟有着它的颓势,但戏曲音乐却可以在戏之外重新铺垫出一种新“个性”。

有些人去听一场交响乐音乐会,就引以为傲,如果大部分人因为看了一场秦腔戏曲而引以为豪,那说明我们的秦腔音乐已深入人心,要达到这样的境况,就有待于我们戏曲研究者的不断进取和完善。

秦腔戏曲范文第5篇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孺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英。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性”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底得未来。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佳陕西话,但她无意间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t。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

三、戏曲音乐展望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戏曲音乐衰落的原由,也回顾了前辈们创新开拓的成果,得出一个结论:秦腔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有着广阔的舞台空间。单就音乐而论,只要通过这些途径去展现,就绝不会因“方言”的局限而消失,戏曲音乐在脱离腔体后,依然可以独立存在,当然这种存在的根基我们必须重新打造,因为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毕竟有着它的颓势,但戏曲音乐却可以在戏之外重新铺垫出一种新“个性”。有些人去听一场交响乐音乐会,就引以为傲,如果大部分人因为看了一场秦腔戏曲而引以为豪,那说明我们的秦腔音乐已深入人心,要达到这样的境况,就有待于我们戏曲研究者的不断进取和完善。

秦腔戏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二胡 秦地戏曲 特性音 特殊演奏技巧 二度创作

秦地戏曲音乐中,秦腔是融汇了音乐、舞蹈、诗歌、技艺于一体的较为古老的剧种,因其旋律粗犷、豪放、优美动听、细腻婉转深受秦地人民群众的热爱,成为秦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为秦腔戏曲音乐的伴奏,板胡无可厚非是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大家熟悉的旋律性乐器。然而,二胡作为整体音域低于板胡而更接近于人生的集线性、点性与一体的旋律乐器,使得二胡在伴奏中更有艺术表现力、与唱者密切结合,增加了戏曲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力。

一、二胡在秦腔伴奏中的特殊演奏技法

(一)搂弦

秦腔唱腔中的音调在中国汉字“四声”里有很多是“去声”的发音,这也符合陕西人们的方言发音。二胡在演奏技巧上也突出了这一音调特色。二胡在秦腔伴奏中常用“搂弦”的演奏手法,“搂弦”是从秦腔板胡的演奏艺术中借鉴而来的一种特殊技巧,这一技巧多用于“秦地”戏曲音乐演奏中,同时也是秦腔板胡常用的演奏技法。它的演奏技巧常用的是“一度、三度、四度”搂弦。其中四度搂弦常用,演奏技法是左手食指、中指同时用力按下,无名指和小指也同时用力按下,使得手指在弦上的压力随着音乐需要不断变化,压力大小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的松紧程度不同,这在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尤其是表现奔放激昂的演唱唱腔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这一技巧常用的手指主要集中在四指上,其他三个手指多为四指音服务,力度控制服从于唱腔需要,这就需要二胡演奏者极好的控制力,使得左手与右手运弓完美配合,演奏出充满激情的伴奏音乐。

(二)滑音

滑音在秦腔戏曲伴奏中运用较为广泛,这主要是与唱腔密切吻合的。二胡的滑音主要是吸取了板胡的滑音演奏技巧,从演奏指法上看主要有同指滑音、伸展指滑音、垫指滑音等,这些技巧主要是与演唱者的行腔、咬字、吐字密切结合。二胡主要出现在唱腔前的文场音乐或唱腔的乐段与乐段的衔接中,滑音主要起到婉转抒情的渲染作用,同指滑音的有运用较为普遍,如“降si”到“la”,“fa”到“mi”使得音乐比较圆润明朗,这种特殊的滑音演奏技巧,也形成了陕西二胡艺术的演奏特点。

很多二胡独奏曲的演奏技巧也是从戏曲音乐中吸取而来的,像《迷糊调》《秦腔主题随想曲》。可见,二胡之于戏曲伴奏是非常重要的,戏曲伴奏也对二胡独奏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特性音的运用

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仅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而且从语言和音乐上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域的特点,比如我们听到南方音乐的秀丽婉转就想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我们听到内蒙音乐的宽广和抛物线的特点想到了辽阔的大草原,那么我们听到了秦腔音乐也马上反映出陕西人民的豪迈、粗犷。这和他代表性的“欢音”和“苦音”特性音乐音阶是密不可分的。

“欢音”和“苦音”在秦腔艺术中构成了两种不同音乐色彩的旋律,这也是秦腔音乐表现人物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欢音”旋律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和“变宫”两音形成的,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清角”这个音并不是自然大调中的“fa”音,而是略高一点甚至说有点“升fa”的感觉。在伴奏的二胡演奏过程中应注意“fa”音在旋律中的色彩作用,不要忽略了这一特性音。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在“欢音”旋律的音调演奏上,特性音与骨干音常以大小三、六度音程进行,显示出明显的“欢音”色彩,可以配合唱腔表现出一种明快爽朗、欢腾喜悦、奔放慷慨的情感色彩。正确演奏欢音音阶的特性音,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二胡在人物情感塑造方面的作用,使得唱段更具丰富性。

“苦音”旋律是指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而形成的一种七声音阶,这里要指出的是“si”音比大调中的“si”要低,接近“降si”的一个特性音,一般来说用“”符号来表示。“苦音”的曲调演奏起来不如“欢音”明亮,具有小调的感觉,一般苦音的特性音多于骨干因呈现大小三、六度的特性,常用来表现一种哀愁、悲壮、怀念、挺拔等思想感情,在二胡伴奏过程中多加以“滑揉”来演奏。

秦地戏曲中的“秦腔”“d户”“碗碗腔”等戏曲中都不同程度用到了以上的“特性音”,这些特性音构成了乐曲的特殊风格也就是“秦风”,在演奏这些伴奏音乐的时候一般采用压揉、垫指滑音、重音等再配合右手运弓,衬托出陕西音乐的粗犷、苍劲和秦地人民坚韧的人物性格。

三、如何演奏托腔

在秦腔演唱中,唱者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表达均需要与伴奏密切配合。二胡在伴奏过程中很多时候发挥着托腔的作用,有时候与演唱旋律同步演奏,相同旋律演奏配合演唱使得唱腔非常丰富。

二胡在演奏托腔时,需要与唱腔的“润腔”相互配合,达到“唱者与二胡”“人琴合一”的效果,需要二胡伴奏者对秦腔音乐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音调”处理和润饰把握的非常到位,不能像演奏二胡乐曲那样鲜明,既不能过分突出又不能失去秦地戏曲风味。这要求伴奏者左右手力度和音色控制要根据戏曲需要,不断琢磨唱腔密切配合演唱者,使得二胡既不喧宾夺主、又彰显了二胡的独特魅力。二胡在为秦地戏曲音乐托腔伴奏的同时也为二胡独奏音乐带来了很多特殊的技术技巧,丰富了二胡在秦地音乐上的表现力而且也使得二胡伴奏与二胡独奏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四、二胡如何更好地为秦地戏曲艺术伴奏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秦腔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二胡在秦腔音乐伴奏中,需要演奏者不断学习民间音乐文化,具备深厚的民间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准确的把握其弟戏曲音乐风格。伴奏者需要掌握二胡技术技巧,运用二胡运弓的抑、扬、顿、挫配合左手的吟、揉、滑、压,把演唱者的唱腔烘托得更加完美;除此之外,伴奏这需要对剧本非常熟悉,这样对唱腔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戏曲伴奏不是演奏独奏曲,对唱腔进行特定的诠释是在唱腔的限制下演奏的不能随意发挥,要带着感情去演奏,完美的配合唱腔。

由于陕西戏曲比较丰富,像代表性的“秦腔”“d户”“碗碗腔”“老腔”“阿宫腔”“线腔”等等,这些剧种在伴奏中二胡需要把握唱腔的不同特点,根据剧种的风格进行伴奏,通过与唱腔的结合把西北人民朴实、坚韧、豪放的性格刻画出来。这就要求二胡伴奏要熟悉陕西不同地域的民间戏曲音乐,熟悉秦地的音乐文化,这对于正确把握二胡的技术技巧更好的为戏曲音乐伴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二胡在秦腔戏曲音乐伴奏中的独特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sy006;《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的新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5JK1240;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项目:编号14TSXK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潘哲.秦腔音乐分析――论秦腔传统曲调及其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郝叶妮.浅谈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J].当代戏剧,2011,(05).

秦腔戏曲范文第7篇

秦腔的发展,走过了漫长而坎坷不平的道路,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古今剧目,数以万计。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一定的地位。

秦腔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不是某个天才艺术家一时一地的发明,而是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的创造,是千百年来由许许多多艺术家一点一滴创造积累起来的。秦腔在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技巧。秦腔的不断革新,使新的人物,新的手段出现。渐渐地形成了新的行当。一个剧种的发展包含着唱腔的革新,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区别各个剧种的主要标志在于其唱腔不同,而各个剧种的发展又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秦腔也是这样。例如秦腔的“滚白”,原是元代北曲杂剧有的一种唱腔,叫做“滚唱”。到了明代,秦腔艺人借鉴它并加以改造发展成唱白兼备的唱腔。到清代又做了改革,遂成现在的“滚白”,唱白结合,浑然一体。在秦腔的改革中,秦腔艺人魏长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1774年率其秦班进京演出,因其唱腔单调不受观众欢迎,回陕后立志改革,他吸收陕西民歌的特点和川腔的优点,还融合昆曲的长处极大地丰富了秦腔。于1779年第二次率秦班进京演出,轰动京都,使京都的六大戏班大为减色。

辛亥革命后。陕西的一些进步学者在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除演出秦腔优秀传统剧本外还编演了大量以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对封建思想为主题内容的新剧目,如《三回头》《柜中缘》《一字狱》《三滴血》《韩宝英》等有较高水平的剧本,颇受观众欢迎,对于移风易俗、启迪民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对秦腔的唱腔音乐进行了适当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使秦腔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

1942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使党所领导的文艺事业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当时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新老戏曲工作者热烈响应的伟大号召,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剧和现代剧。对秦腔音乐也进行了改革。使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更多的秦腔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合作,对秦腔的服装、舞台美术、表演、唱腔等有组织地进行研究和改革,收到了更加显著的成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戏曲艺术形式繁多,就地方戏的发展历史而言,秦腔戏曲艺术是其中发展较早的一个。但是,秦腔又是一个古老而又比较保守的艺术形式。它的传统模式,与当今青年人的欣赏情趣距离很远。加之新创剧目贫乏。演出场次稀少,艺术质量有所降低等多种因素,也失去了许多历来很喜欢秦腔的中老年观众,以致形成了当前的“戏曲低潮”的局面!

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要求内容不断创新。更需要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同时以新雅文字注入,使其诗情并茂。语言绚丽,珠联璧合,雅俗共赏。振兴秦腔,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内容讲,新创剧目应尽情歌颂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呐喊,纵情高歌我们西北各民族同建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形式方面除剧场的正规演出外,还可搞一些小型多样。载歌载舞,轻装简便的剧目,便于上山下乡,进校园,进社区,总之。不拘一格,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保持剧种精华,以及更多观众的欣赏。

(二)启迪人民、教育新一代:爱我中华。对部分传统优秀剧目,选其精粹,通过文学手段重撰其传统思维模式,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加工整理。甚或脱胎换骨的创新,使它为新时代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

(三)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由各门类众多人员组成。要在有限时间内打造出精品就必须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热爱秦腔艺术的专业团队,其中业务创作班子尤为重要!单就演员队伍而言,一个缺乏文化素质,不懂历史,不懂音律,不涉及诗书画,既不熟悉中国,也不学习外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够塑造出什么样惊人的舞台艺术形象。

秦腔戏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承;发扬;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40-01

秦腔是黄河流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出的戏曲艺术珍品,是三秦大地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但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的发展现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观众日益老龄化、戏曲人才青黄不接,都导致了中国戏曲发展的窘境。要想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戏曲则变得至关重要。

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中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文化氛围的组成,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树立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更应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陶冶学子情操、展现学校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作为陕西省培养的当代大学生,则更应在欣赏秦腔之余,把它作为文化保留和传承开来。而如何在校园里有效开展戏剧欣赏课程,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戏曲认知,则成了戏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一、针对校园方面的秦腔戏曲文化建设

要在校园发展秦腔戏曲文化与建设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首先需要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由上而下,逐步进行。

如以辅助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秦腔文化教育课程,为秦腔戏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提供环境,为对秦腔文化有兴趣或学习意愿的学生提供条件,为秦腔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以秦腔戏曲文化发展史、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秦腔戏曲评论、秦腔唱腔分析与解析等课程为例,在制度上形成教育和学习的连贯性。

学校有关部门,通过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如秦腔戏曲文化展和文化讲座等方式,加强秦腔戏曲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另一方面,通过联系专业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与秦腔戏曲研究者,举办文化讲座活动,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秦腔戏曲知识与当前现状,提高学生戏曲修养。

二、教师自身的硬件条件

除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同样至关重要。教师自身应提高对秦腔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及时补充有关秦腔的各类信息,同时掌握学生的审美趋向,开展幽默、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⑸畎碌那厍焕砺壑识用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秦腔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对学生戏曲审美的培养,落实校园秦腔文化的根本建设。

三、学生的参与

在校园中进行秦腔戏曲文化建设的优势在于,学生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但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与想象力,对一些艺术样式进行自由的创新。学生在学过一些必要的秦腔戏曲表演和导演知识后,结合自己对秦腔艺术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形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新秦腔戏曲制作体系。学生也可在观摩专业秦腔表演后,补充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园秦腔戏曲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间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戏曲是各个地域文化的代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剧种远去的是老一辈艺人的离去,而一些剧种即使申请上了“保护项目”,也难逃衰落命运。2008年,曾在山西、河北一带流传的赛戏被列入部级“非遗”名录,但眼下已没有演出,成了现实意义上“遗失的艺术”。

秦腔艺术是中国农耕文化与农战文化时期的社会缩影,对于研究中国农耕文化与农战文化社会形态、道德价值系统、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民风,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参考价值。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保持秦腔等戏曲文化的独立个性,就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将秦腔等优秀戏曲文化有效地传播给当代大学生,实际上就是对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高校开展秦腔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播,对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是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振宇.关于大学生艺术欣赏课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2):105-106.

秦腔戏曲范文第9篇

传统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思想精髓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交响音乐作品《秦腔》采用秦腔优秀唱段的基本音调素材,充分吸收秦腔的韵味风格,在音乐创作上以西方现代音乐为参照,从结构、旋法、律动上尽量采用特有的秦腔音乐曲牌体,融合各种音乐语言,使音乐变成了活生生的讲述,表达曲作者对戏曲人物的全新感知和意象。

《秦腔》探索了东西方音乐艺术的融合,力求有新的创造和突破,每一个乐章对应一个秦腔戏曲行当,融入秦腔优美的音调,以交响音乐表现形式为形、以秦腔音乐为神,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和秦腔传统音乐融合,宣扬陕西地域音韵文化精粹。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打节奏乐器,因此又称“梆子腔”。京剧中有“西皮”的板式,就是吸取了陕西戏曲音乐的旋律(西路棒子皮影戏板式)。甘陕地区古称西秦,明末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清康熙年间,甘陕地区秦腔已经大为流行,陕西泾阳人张鼎望撰写《秦腔论》是早期的关于秦腔的论述,当时秦腔剧种已进入成熟期,秦腔音乐的曲牌和曲式也逐渐成熟。秦腔唱腔的板式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变化体,欢音曲调用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苦音曲调则用于抒发西路梆子腔中的悲愤、凄凉的情感。依照剧中情节发展和人物故事的背景需要变换使用,甚至乐队可以在欢音和苦音间很自然地转换。板式有慢板、二六板、代板、导板、垫板、滚板等众多板式,若要细分还可以派生出更多板式,唱腔的拖腔变化丰富,把地域特点表现的极具特色。

20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作为一门古老艺术,迄今业已走过了近千年的风雨历程。秦腔以她粗犷舒展,委婉清丽的演唱风格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如此,秦腔显得呆板、一成不变,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秦腔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比较单调通俗,要发展和丰富秦腔音乐,还需要提高秦腔的品位,才能赢得更多年轻观众的青睐。

二、秦腔音乐交响化

在如何将秦腔音乐交响化这一问题上,笔者得到了作曲家常宇宏的支持和帮助,就此对秦腔和交响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领悟。在创作中,对每一个曲目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并重新编配,充分发挥了交响乐宏大辉煌、庄重抒情的特点,对每一个唱段进行重新塑造人物形象,使秦腔音乐更加富有变化,使秦腔音乐色彩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加宏大。

交响乐队乐器齐全,音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在音乐表现力上具有强大的音响推动力。丰富多彩的音乐总是千变万化的,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因此意蕴深远,不仅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而且对于大自然的诗意描绘更是具有丰富的音响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队比我们在戏曲中使用的传统乐队更具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交响乐,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后,形成了其独特的交响艺术魅力,从以反映人民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格,到刻意追求风格迥异特别的新潮作曲的交响乐,由其以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为代表。在几代优秀音乐人的努力下,丰富了中国戏曲的音乐内涵,展现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优美旋律,近代的戏曲电影也不乏采取交响音乐的写作手法,使中国地方戏曲音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交响乐在传入我国之前,在西方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在这种氛围下,音乐家所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大多都是为了满足平民化的欣赏需求。可是,中国传统的音乐体系是横向的,音乐有很强的流动性。想要把我们中国的戏曲音乐交响乐搬进西方的交响乐队织体里,得到的印象效果是很难令人想象的。所以,我们中国的交响乐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应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洋为中用”是民族交响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必然。因此,在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际,需要从西方优美的交响音乐文化中进一步学习与汲取丰富营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交响乐在我国方兴未艾、持续繁荣。

三、《秦腔》交响乐创作思路

《秦腔》以秦腔唱腔中的生、旦、丑行当的秦腔音乐元素为主,使用交响乐队演奏形式展现,标题乐章除了标出的秦腔行当归类,用交响乐形式展现秦腔音乐的表情,用合理的音色排列来表述完整的各乐章标题。

生行的展现:将秦腔生角的典型唱腔重新组合编写,并采用秦腔唱段旋律,以弓弦乐器和木管乐器表现劳动的喜悦欢快心情,以铜管乐器为主来描写古代大漠孤烟、刀锋剑影、黄沙飞舞行兵布阵的战争场面,乐曲奏出了苍穹悲壮呐喊效果,给听觉以强烈冲击感。同时也展现了生角书生气浓郁、潇洒浪漫、风流倜傥、悠扬委婉的一面。

丑行的展现:将秦腔中丑行中的代表唱腔掰开揉碎后在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使用木管乐器的演奏旋律表现秦腔丑行幽默的风趣,蠢愚的憨态,以及丑角念白清脆犀利、洒脱诙谐、讥讽自嘲、挤眉弄眼的喜剧形象,同时也不忘以音乐慢板形式刻画丑角性格平静和心地善良的一面。

旦行的展现:旦行常以清秀唯美的姿态风雅秀丽的体貌展现内心世界,将秦腔中旦行中家喻户晓的代表唱腔为旋律,深沉的慢板旋律表现出旦角哀怨凄楚,惜惜缠绵,倾诉衷肠的动人寓意,同时也尽现旦角水袖摇曳,玉体美艳起舞的仪态,用音乐的表现力最大限度的表现秦腔戏曲中旦行的韵致嫣然。

交响乐形式与秦腔音乐表现手法的融合,在陈述秦腔戏曲故事方面是一种探索和创新,《秦腔》创作的动机展开方式处理秦腔音乐素材。创作初衷是采取“洋为中用”的创新理念,用丰富的交响乐形式追求秦腔戏曲音乐的神似,巧妙的融合了西方主流音乐的配器方法来包装中国秦腔戏曲音乐。

西洋乐队融入到秦腔戏曲音乐中来,不仅克服了传统戏曲乐队的单调和乏力的表现形式,也为戏曲音乐的广为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过去的秦腔戏曲乐队配置极其单一,乐队几乎是在“大齐奏”,听众在听觉上没有新鲜感,只是在听的“动静”,很少感悟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和享受,在秦腔音乐的演奏上甚至使用了砖头敲击板凳的声响效果,笔者认为,这种演奏方法只能猎奇,而不可能充分表现秦腔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交响乐形式融入秦腔戏曲音乐极大限度的展现了地方戏曲音乐旋律的美,对于戏曲各个行当的表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古老戏曲的发展创出了新的途径。

秦腔音乐西洋交响化能带来一定的市场份额,其市场定位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让人们知道“秦腔音乐西洋交响化是什么”,而应该是让听众主观上认为“秦腔西洋交响化的意义是什么”,秦腔戏曲音乐在观众的心理进行定位不是强迫他们接受,而是引导他们欣赏,并在欣赏音乐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秦腔戏曲的西洋交响化。这不违背秦腔发展的需要和市场拓展目标,秦腔戏曲作为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上的一种文化产品,就要满足文化市场,文化产品消费的需要。综上所述,将秦腔西洋交响化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备文化产品延续,秦腔戏曲音乐产业化道路的开拓和创造,为秦腔戏曲形式增加“宽度和长度”,使人在视觉听觉多方面获得极大审美满足和充分享受,理解、接受、甚至传播中西结合形式的秦腔艺术。

四、秦腔交响乐的目标听众

秦腔戏曲交响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雅艺术形式,逐步通过探索、整合、扩大传播潜力来培养起消费群体,对喜欢并接受这种音乐形式消费群体进行分层培育,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出现更大的文化产品消费群体。

秦腔戏曲票友:这部分消费群大多为中老年的观众,虽说人数较少但相对稳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和社会阶层,但是受到传统赏戏习惯的影响,他们只追随自己喜欢的“角”。他们具备一定的戏曲基本常识,对秦腔戏剧艺术形式表现的非常痴迷。针对秦腔戏曲票友的传统观念很难扭转和打破,我们不一定使他们放弃原有的戏剧欣赏模式,但可以尝试让他们钟爱传统欣赏戏曲形式的同时,也逐步接受“秦腔戏曲交响化”,使他们认可秦腔戏曲音乐交响化形式,相信最终可以使他们达到由不反感到慢慢接受,再由逐步喜欢到真正能听得懂,最终达到他们欣赏秦腔戏曲音乐交响化的理想效果。

喜欢交响乐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真正的热爱和欣赏西洋交响乐,另一部分是通过欣赏交响乐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不管这个群体抱有什么目的,都对世界古典主流音乐接受认可。通过秦腔戏曲音乐与交响乐艺术形式的交融结合,必然会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因此,针对这个群体的文化产业重心是引导欣赏行为,促使他们膨胀消费文化产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来的文化诱惑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尤其是国内一线城市正在形成一个以白领人士为中心的文化消费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更有甚者还在海外留学,对西方文化并不生疏。传统的本土戏曲文化形式它们反而不易接受,甚至予以排斥。这部分人在文化消费上更多的是选择西方的文化产品。秦腔戏曲交响乐市场要有目的的靠近这个群体。对于这个群体要保持平和的宣传态势,让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秦腔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合的精髓,畅心怡情的审美价值和标榜个人文化身份的高雅。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包括戏曲艺术),对中国文化和所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艺术形式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中国文化元素也需要融入世界文化大范畴,秦腔戏曲交响乐形式的出现是秦腔艺术的民族性、古老性与现代交响乐的融合探索实践。

秦腔交响乐欲实现与文化消费者的对话,就要通过多方位的展现形式来完成。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交响乐的结合其传播目的与一般的文化产品传播必须有区别,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秦腔交响乐的传播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当今时代环境下,打造“陕西本土交响”“贴近古城生活”极具文化价值意义。

秦腔戏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秦腔;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3-01

秦腔是我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留下来,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关注,秦腔文化创新得以推行,从而促使这一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戏剧形态。

一、秦腔文化发展存在的弊端

秦腔,又被称之为乱弹,主要起源于西秦腔,广泛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陕西特色。在鼎盛时期,秦腔曾经享誉中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秦腔的认知及喜爱不断递减,基于现状分析,秦腔在当前社会难以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现如今人们的娱乐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充满着现代元素,继而导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逐u淡出大众的视线,无法再创当年的辉煌;第二,表现形式受到局限。现阶段娱乐形式多样化,而秦腔表现形式单一禁锢了其发展道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除此之外,秦腔剧目还需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单一化内容,在语言及形式上还需不断创新;第三,发展空间制约。秦腔发源于西北地区,但也只流行于西北地区,这是其发展的局限因素,无法将这种艺术推向更高的舞台,而且编剧人才的缺失导致剧目无法得以创新。

二、秦腔戏剧改革创新具体措施

(一)提升艺术品位。从目前情况分析,秦腔戏曲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改变自身的弊端,从内容与语言方面着手,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给予相对应的内容与语言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秦腔从形成之初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表现内容及艺术呈现模式都是具有陕北特色,这是从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三秦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属于当地群众审美取向,还有价值观。如果仅仅因为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历史的丢失。因而推动秦腔戏曲艺术发展需要在创新上下足功夫,从时展需求层面进行艺术改革,丰富其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品位,完善其文化内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现代生活。

(二)符合时代要求。秦腔戏曲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为了更好地振兴秦腔,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文化发展脉络,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演员表演:戏曲的精髓在于表演,这对于演员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借以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特别是在舞蹈语言及动作方面寻求创新,不能延续以往旧的表演模式。现代表演对演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应该以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并且在表演内容上不断丰富,有效提炼生活中的动作,或是语言,然后对其进行揣摩,从而吸引现代观众的目光,促使秦腔艺术发扬光大;第二,剧本剧目改革:以往的剧本剧目逐渐显现出弊端,与现代思想审美或是鉴赏都存在极大的出入,很多经典的剧目难以传承,因而需要对秦腔剧本剧目进行改革,在内容上不断完善,积极寻求新的戏曲资源,让剧本编排更贴近现代生活,剧情及思维设计方面蕴含现代元素,从而让秦腔戏曲艺术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三)不断创新戏剧呈现形式。秦腔戏曲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实现创新,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由此秦腔艺术需要在表演方面获得创新,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从内容及形式方面着手,选取极具现代生活情趣的表现形式,传递现代生活元素,在表现上更清新,内容主题表达更为深刻,舞台表演增添新的元素。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戏曲活动,从而增加秦腔戏曲的知名度,让这种艺术文化形式在全国得以普及。此外,对秦腔演艺人员必须给予重视,特别是对编剧人才进行挖掘培养,只有优秀的编剧人员才能推进秦腔戏曲发扬光大,还需扩大戏曲表演空间,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促使秦腔戏剧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总体来说,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引起极大的重视,并且推动该艺术形式得以有效推进。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秦腔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使秦腔戏曲艺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廖恒,邓朝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研究[J].天府新论,2013(03).

[2]卓元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龙岩学院学报,2012(04).

[3]郑迦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4).

[4]范果.基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9).

上一篇:戏曲小品范文 下一篇:戏曲欣赏范文

友情链接